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林居禪園筆記

林居禪園筆記

-----

佛學一二三


一、四聖諦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html


二、林居禪園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_9.html


三、雜阿含經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_7.html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castle-lebenberg-cermes-south-tyrol-1151289/

-----

名詞淺釋


阿含與尼柯耶(一):四聖諦

阿含與尼柯耶(二):八正道

阿含與尼柯耶(三):四念住(十六勝行)

阿含與尼柯耶(四):七覺支

阿含與尼柯耶(五):三依一向

阿含與尼柯耶(六):十二緣起

阿含與尼柯耶(七):觸受愛取

阿含與尼柯耶(八):愛

阿含與尼柯耶(九):取

阿含與尼柯耶(一0):名色

阿含與尼柯耶(一一):六入

阿含與尼柯耶(一二):觸

阿含與尼柯耶(一三):正知正念(單純注意)

阿含與尼柯耶(一四):四空定

阿含與尼柯耶(一五):四食

-----

修行概論


(序)向於捨。2022。

(目錄)頓悟與漸修(識無所住)。2022。

(一)四禪八定。2023/01。

(二)離生喜樂。2023/02。

(三)全身呼吸。2023/03。

(四)呼吸與觸。2023/04。

(五)正知正念。2023/05。

(六)以自為洲(影片精選)。2023/06。

(七)身念住。2023/07。

(八)受念住。2023/08。

(九)心念住。2023/09。

(一0)法念住。2023/10。

(一一)林居禪園(每週功課)。2023/11。

(一二)林居禪園(每月推薦)。2023/12。


如何打坐

台灣冬禪

美國講座

坦尼沙羅比丘


徳寶法師:

平靜的第一堂課 :觀呼吸

快樂來自八正道

快樂來自四念處

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 :超越觀呼吸

療癒身心的10種想


《羯臘摩經》:

第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1.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has been passed by word of  mouth,or  because of other peoples oral tradition, legend.

第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2.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is a Bong / pop tradition.

第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3.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the  news is being spread / messages.

第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4.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comes from religious scriptures and books.

第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5.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sounds logical.

第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6.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ccording to philosophy

第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測,就信以為真。 

7.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of common sense, external speculation

第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8.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fits your own prediction, view, and opinion.

第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9.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comes from speakers prestige and authority.

第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10. Do no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he is a mentor or master.

https://blog.udn.com/acewang3005/16727522?f_UA=pc

-----

說明:

本系列文章主要整理朱倍賢教授的原始佛法教學,

內容為:1. 雜阿含經的三十七道品。

以便從:2. 十二緣起的輪迴中解脫。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castle-lebenberg-cermes-south-tyrol-1151289/

-----


Fig. 1. 十二緣起與卅七道品。

-----

精華:由雜阿含經的「觸」開始


心得:

◎ 十二緣起之一,由「觸」到「老死」。

一、由「觸」到「老死」。收於「向於捨」。2022/10。


◎ 十二緣起之二,由「行」到「六入」。

二、由「行」到「六入」。收於「五蘊」。2022/11。

三、「五取蘊」。2022/11。

四、「行」、「識」。往「未來」找「慣性」。收於「四食」。2022/11。

(未來:存在感。慣性:記憶)


◎ 十二緣起之三,「無明」。

五、「無明」。2022/12。

六、「四取」。2022/12(心如熾火)。

七、「解脫門」。2022/12(心如熾火:第一章)。

八、「我慢」。2022/12(心如熾火:第三章)。

九、「涅槃」。2022/12(心如熾火:第四章)。


◎ 卅七道品。


延伸閱讀:

十、「慈心」。

十一、「」。

-----

◎ 三寶:佛法僧

-----

阿含(āgama)

https://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2/10/agama.html


四念堂隨筆

http://blog.udn.com/4mindfulhall/article

台語與佛典

http://yifertw.blogspot.com/

林居禪園

https://wgf9966.wixsite.com/4ariyasacca

覺醒之翼

http://theravadacn.com/DhammaIndex2.htm

-----

◎ 基礎:慈悲喜捨


(基礎):慈悲喜捨

(基礎):五蘊六識

(基礎):三十七道品

(基礎):四念住

-----

◎ 四念住:身受心法


(一):身念住

(二):知足

(三):五蘊

(四):受念住

(五):觸

(六):心念住

(七):法念住

-----

◎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見

(九):禪定

(十):解脫

-----

◎ 深入


(一一):尋伺

(一二):集滅

(一三):觸受

(一四):勝行

-----

◎ 重點記錄


記錄(一):觀食

記錄(二):平捨

記錄(三):精進

記錄(四):念住

記錄(五):平常

記錄(六):不死

記錄(七):遠離

記錄(八):隨念

-----

◎ 導讀


導讀(一):介紹

導讀(二):觸受愛取(6 ~ 9)

導讀(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1 ~ 5

導讀(四):有生老死(10 ~ 12

導讀(五):四念住

導讀(六):八正道

導讀(七):七覺支

導讀(八):涅槃

-----

◎ 報告


報告(一):十二因緣與十六勝行

報告(二):人間道與解脫道

報告(三):生老病死與中道

-----

◎ 附錄

-----

(一):尼柯耶

(二):阿含

(三):朱倍賢

(四):坦尼沙羅比丘

(五):南傳佛教圖書館

(六):曾銀湖

-----

林居禪園目錄:

2023


2022

2022.12.31 ► [Q&A] 知苦 與 自然的禪定

2022.12.24 ► [Q&A] 用心的懶人

2022.12.17 ► [Q&A] “我是”之慢  “我是”之解脫

2022.12.10 ► [Q&A] 從單一的捨離到諸行止熄

2022.12.03 ► [Q&A] 慧眼辨識真實解脱道

2022.11.26 ► [Q&A] 獻給心志怯弱的禪修者

2022.11.19 ► [Q&A] 無尋無伺─靜默中的方向感

2022.11.12 ► [Q&A] 道德與禪那共有的基礎

2022.11.05 ► [Q&A] 從法念住 歸順解脫門

2022.10.29 ► [Q&A] 從身念住 歸順解脫門

2022.10.22 ► [Q&A] 禪那和梵行的生活基礎

2022.10.15 ► [Q&A] “遠離”的立足點

2022.10.08 ► [Q&A] 禪那──健全的自我感

2022.10.01 ► [Q&A] 四不壞信(淨)

2022.09.24 ► [Q&A] 有推有拉的前進

2022.09.17 ► [Q&A] 漸次止息 漸次遠離

2022.09.10 ► [Q&A] 無量心解脱

2022.09.03 ► [Q&A] 別向欲界倚重

2022.08.27 ► [Q&A] 禪那的原意

2022.08.20 ► [Q&A] 覺知 是甚麼樣的質地?

2022.08.06 ► [Q&A] 禪那中的正知正念

2022.07.30 ► [Q&A] 行滅則識滅

2022.07.23 ► [Q&A] 與記憶纏裹著的我見

2022.07.16 ► [Q&A] 正念──以斷我慢為說明

2022.07.09 ► [Q&A] 成就感 與 過人法

2022.07.02 ► [Q&A] 無分別心的對與錯

2022.06.25 ► [Q&A] 從 心念住 入 解脱門

2022.06.18 ► [Q&A] 珍惜你的力氣─自然的注意力

2022.06.11 ► [Q&A] 從 受念住 入 解脱門

2022.06.04 ► [Q&A] 諸根寂靜

2022.05.28 ► [Q&A] 相應部中的 修道有多難

2022.05.21 ► [Q&A] 欲 我知汝本

2022.05.14 ► [Q&A] 五取蘊

2022.05.07 ► [Q&A] 何者為真切?

2022.04.30 ► [Q&A] 緣起還滅

2022.04.23 ► [Q&A] 三種身體──不是我的

2022.04.16 ► [Q&A] 反應的波幅

2022.04.09 ► [Q&A] 歇息隨念 憶念歇息 (upasamānussati)

2022.04.02 ► [Q&A] 別在錯謬處尋覓禪定

2022.03.26 ► [Q&A] 意識:一個?或多個?

2022.03.19 ► [Q&A] 非我 是一種動作

2022.03.12 ► [Q&A] 由滅諦入?由苦集諦入?

2022.03.05 ► [Q&A] 非想非非想 心解脫

2022.02.26 ► [Q&A] 第十五階:我練習於滅

2022.02.19 ► [Q&A] “我”是不死之心

2022.02.12 ► [Q&A] 斷識食

2022.02.05 ► [Q&A] 斷意思食

2022.01.29 ► [Q&A] 詰慧的念住

2022.01.22 ► [Q&A] 鹿野苑的根本課程

2022.01.15 ► [Q&A] 捨念清淨

2022.01.08 ► [Q&A] 受的遍知

2022.01.01 ► [Q&A] 如何使用解脱門

-----

2021


2021.12.25 ► [Q&A] 不屬於時間之流

2021.12.18 ► [Q&A] 阿姜們所說的 置心於一

2021.12.11 ► [Q&A] 法念住中淬煉禪那

2021.12.04 ► [Q&A] 剎那定?安止定?關於定的迷思

2021.11.27 ► [Q&A] 我慢 禁不起的夾擊

2021.11.20 ► [Q&A] 在心念住中 淬煉禪那

2021.11.13 ► [Q&A] 你著迷的是誰的身體?

2021.11.06 ► [Q&A] 在受念住中淬煉禪那

2021.10.30 ► [Q&A] 心一境性地念住

2021.10.23 ► [Q&A] 身念住中淬煉禪那

2021.10.16 ► [Q&A] 牢靠的皈依處

2021.10.09 ► [Q&A] 禪那的心訣

2021.10.02 ► [Q&A] 貼近心體的覺知 

2021.09.25 ► [Q&A] 制心妙方─注意力的本質

2021.09.18 ► [Q&A] 善尋與尊勝之伺─探究欲望的本質

2021.09.11 ► [Q&A] 空無邊處

2021.09.04 ► [Q&A] 《經集5.14》─禪那是解脫者心境

2021.08.28  ► [Q&A] 識無所住

2021.08.21 ► [Q&A] 貪愛與無明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2021.08.14 ► [Q&A] 現觀緣起

2021.08.07 ► [Q&A] 禪那 是 出家的心境

2021.07.31 ► [Q&A] 捐棄意志 捐棄意思食 

2021.07.24 ► [Q&A] 解脱道的一句訣

2021.07.17 ► [Q&A] 透視識蘊的騙局

2021.07.10 ► [Q&A] 聖默 二禪

2021.07.03 ► [Q&A] 諸行止息的原理與方向

2021.06.26 ► [Q&A] 禪那與 出家 在家 的生活

2021.06.19 ► [Q&A] 此刻的你棲身何處

2021.06.12 ► [Q&A] 不動 解脫門

2021.06.05 ► [Q&A] 微調心行 是 禪那的門徑

2021.05.29 ► [Q&A] 精進樂

2021.05.22 ► [Q&A] 一以貫之的關注

2021.05.15 ► [Q&A] 痛苦與我慢

2021.05.08 ► [Q&A] 容易延續的喜─知苦

2021.05.01 ► [Q&A] 容易维繫的喜心─知足

2021.04.24 ► [Q&A] 盯得太死板了的定力

2021.04.17 ► [Q&A] 以法自娛  法樂增上 ─ 受念住

2021.04.10 ► [Q&A] 心丶境分離 無間離繫─法念住

2021.04.03 ► [Q&A] 離熱丶猗息、觸涅槃─身念住

2021.03.27 ► [Q&A] 淬鍊 清朗 無依──心念住

2021.03.20 ► [Q&A] 慧觀的內容不是實相

2021.03.13 ► [Q&A] 確認禪那的特質

2021.03.06 ► [Q&A] 把最高的連接上最基本的

2021.02.27 ► [Q&A] 憶念不死界

2021.02.20 ► [Q&A] 導向不死界

2021.02.13 ► [Q&A] 非想非非想處作意

2021.02.06 ► [Q&A] 遠離?出世間的方向在哪?

2021.01.30 ► [Q&A] 簡易的禪那入手處

2021.01.23 ► [Q&A] 辨識「通往解脫的快樂」

2021.01.16 ► [Q&A] 厭離和厭惡的一字之隔

2021.01.09 ► [Q&A] 你的寄託   

2021.01.02 ► [Q&A] 第十五階:我練習於「滅」

-----

2020


2020.12.26 ► [Q&A] 無所有解脫門

2020.12.19 ► [Q&A] 靈魂 梵我 非我   

2020.12.12 ► [Q&A] 匱乏、無聊感與自足快樂 

2020.12.05 ► [Q&A] 無所有處的探索 

2020.11.28 ► [Q&A] 不死之心與貪憂

2020.11.21 ► [Q&A] 不死之心   

2020.11.14 ► [Q&A] 不待時節 見法 滅苦

2020.11.07 ► [Q&A]  識無邊處心解脫、無所有處心解脫   

2020.10.31 ► [Q&A] 如來藏、識無邊、無諍     

2020.10.24 ► [Q&A] 靜坐的程序

2020.10.17 ► [Q&A] 導入禪那的念頭  

2020.10.10 ► [Q&A] 以自為洲 

2020.10.03 ► [Q&A] 離欲的四神足

2020.09.26 ► [Q&A] 禪那就是四聖諦的執行   

2020.09.19 ► [Q&A] 不還此世

2020.09.12 ► [Q&A] 精益你的戒毒渡假村 

2020.09.05 ► [Q&A] 打造你的戒毒渡假村

2020.08.29 ► [Q&A] 無色定的模糊地位?

2020.08.22 ► [Q&A] 矯正「製造苦的慣性」

2020.08.15 ► [Q&A] 「無量」(amata)解脫門

2020.08.08 ► [Q&A] 非我─是哪個我被「非」了?

2020.08.01 ► [Q&A] 紓壓與欲貪

2020.07.25 ► [Q&A] 呼吸時 我練習於捨

2020.07.18 ► [Q&A] 知道無常後 如何斷抓取

2020.07.11 ► [Q&A] 無相解脫門

2020.07.04 ► [Q&A] 諸識法如幻

2020.06.27 ► [Q&A] 禪那的定義

2020.06.20 ► [Q&A] 無作解脫門

2020.06.13 ► [Q&A] 無願解脫門

2020.06.06 ► [Q&A] 對禪那的誤會令你冤枉吃苦

2020.05.30 ► [Q&A] 原始佛經中的「一心」、「禪思、内寂其心」

2020.05.23 ► [Q&A] 諸行熄滅的內在邏輯

2020.05.16 ► [Q&A] 「在禪思中入定」

2020.05.09 ► [Q&A] 「不被呵責的喜樂」是佛法的中道

2020.05.02 ► [Q&A] 緣起的內在邏輯

2020.04.25 ► [Q&A] 「動中禪」

2020.04.18 ► [Q&A] 禪那光譜的高端和低端

2020.04.11 ► [Q&A] 觀照的力度與方式

2020.04.04 ► [Q&A] 馬拉松式的護衛

2020.03.28 ► [Q&A] 七覺支的內在邏輯

2020.03.21 ► [Q&A] 「二分法」入禪那

​2020.03.14 ► [Q&A] 「捨」的再解說

2020.03.07 ► [Q&A] 非我想的先行基礎

2020.02.29 ► [Q&A] 「粗摶食/段食」

2020.02.22 ► [Q&A] 「佛隨念/憶念佛」

2020.02.15 ► [Q&A] 禪那中的五蘊非我

2020.02.08 ► [Q&A] 用何種自我感入禪那

2020.02.01 ► [Q&A] 五蘊非我

2020.01.25 ► [Q&A] 不是追求開悟,而是改變習慣

2020.01.18 ► [Q&A] 禪支的邏輯─以《增支部8.63》為例

2020.01.11 ► [Q&A] 禪那比你想像的更接近

2020.01.04 ► [Q&A] 無常觀的意趣—《增支部6.102》

-----

2019


2019.12.28 ► [Q&A] 「遠離」與趨向涅槃

2019.12.21 ► [Q&A] 關於禪樂的常見誤解

2019.12.14 ► [Q&A] 中部105經的「苦之根本」

2019.12.07 ► [Q&A] 「出世間」

2019.11.23 ► [Q&A] 第十六階:我練習捨棄

2019.11.16 ► [Q&A] 「無明」

2019.11.09 ► [Q&A] 生物回饋與「身行」

2019.11.02 ► [Q&A] 戒慎警醒、無間作意

2019.10.26 ► [Q&A] 擇法、摸清涅槃的方向

2019.10.19 ► [Q&A] 觸緣受、受緣愛…

2019.10.12 ► [Q&A] 憂鬱和浮躁

2019.10.05 ► [Q&A] 開展內心的光亮潔淨

2019.09.28 ► [Q&A] 「掌中葉」

2019.09.21 ► [Q&A] 有進有出的修行關鍵

2019.09.14 ► [Q&A] 心念住的內在邏輯 

2019.09.07 ► [Q&A] 四諦框架下的非我

2019.08.31 ► [Q&A] 「定覺支」

2019.08.24 ► [Q&A] 《相應部47.10經》

2019.08.17 ► [Q&A] 離苦,就得樂了

2019.08.10 ► [Q&A] 「安那般那念」

2019.08.03 ► [Q&A] 空無邊處想

2019.07.27 ► [Q&A] 五下分結

2019.07.20 ► [Q&A] 「無相」

2019.07.13 ► [Q&A] 「罪惡感」

2019.07.06 ► [Q&A] 禪那的模擬解脫

2019.06.29 ► [Q&A] 滅、道聖諦

2019.06.22 ► [Q&A] 苦、集聖諦

2019.06.15 ► [Q&A]  「林野想」

2019.06.08 ► [Q&A] 「信根、信力」

2019.05.25 ► [Q&A] 薄貪瞋、斷貪瞋

2019.05.18 ► [Q&A] 慧解脱與心[俱足]解脱的不同寧静

2019.05.11 ► [Q&A] 「我見」

2019.05.04 ► [Q&A] 禪那的門檻

2019.04.27 ► [Q&A] 有意向的身至念

2019.04.20 ► [Q&A] 識無邊處想

2019.04.13 ► [Q&A] 「雜念」

2019.04.06 ► [Q&A] 戒除對意念的認同

2019.03.30 ► [Q&A] 以「遠離」作為禪那之所住

2019.03.23 ► [Q&A] 無明滅則行滅

2019.03.16 ► [Q&A] 「受」━欺騙人的享樂跑步機

2019.03.09 ► [Q&A] 調御心、駕馭心

2019.03.02 ► [Q&A] 棲心之處

2019.02.23 ► [Q&A] 戒除對身體的認同

2019.02.16 ► [Q&A] 梵行

2019.02.09 ► [Q&A] 身行休息與欲貪

2019.02.02 ► [Q&A] 容易被誤判的輪迴核心

2019.01.26 ► [Q&A] 觀受如刺 及其漸次止息

2019.01.19 ► [Q&A] 三摩地-離苦的能力

2019.01.12 ► [Q&A] 熱情如火的禪修

2019.01.05 ► [Q&A] 非我 與 警醒

-----

2018


2018.12.30 ► [Q&a] 有目的的「直觀」

2018.12.22 ► [Q&a] 觀心

2018.12.15 ► [Q&a] 有尋有伺的禪修

2018.12.08 ► [Q&a] 禪那的「模擬解脫」

2018.12.01 ► [Q&a] 「我是」之「慢」(asmimana)

2018.11.24 ► [Q&a] 見諍

2018.11.17 ► [Q&a] 無拘束的禪修方式

2018.11.10 ► [Q&a] 憶念天~天[之]隨念

2018.11.03 ► [Q&a] 八正道的凝縮版

2018.10.27 ► [Q&a] 苦的力道、衝擊

2018.10.20 ► [Q&a] 遠離

2018.10.13 ► [Q&a] 智慧──檢驗「受用的紮實度」

2018.10.06 ► [Q&a] 超越尋伺的禪修

2018.09.29 ► [Q&A] 周遍全身

2018.09.22 ► [Q&A] 集法

2018.09.15 ► [Q&A] 反應

2018.09.08 ► [Q&A] 諸行無常

2018.09.01 ► [Q&A] 食厭

2018.08.25 ► [Q&A] 三十二身分心臟

2018.08.18 ► [Q&A] 斷愛

2018.08.11 ► [Q&A] 方向感

2018.08.04 ► [Q&A] 正定以正念為基礎

2018.07.28 ► [Q&A] 慈心、悲心作意

2018.07.21 ► [Q&A] 觀色如聚沫––穩態和熵

2018.07.14 ► [Q&A] 全身呼吸––戒除癮頭

2018.07.14 ► 全身呼吸––釋放傷痛

2018.07.14 ► 全身呼吸––重新說明

2018.07.07 ► [Q&A] 能量調節—克服昏沉蓋

2018.06.30 ► [Q&A] 隨順寂滅

2018.06.23 ► [Q&A] 安靜的快樂

2018.06.16 ► [Q&A] 培養平捨

2018.06.09 ► [Q&A] 「受」的念住之3

2018.06.09 ►「受」的念住之2

2018.06.09 ►「受」的念住之1

2018.06.02 ► [Q&A] 意識 在

2018.05.26 ► [Q&A] 勤奮的二種力量

2018.05.19 ► [Q&A] 複習基本功

2018.05.12 ► [Q&A] 諸行之滅

-----

之前有文字

2018.05.05 ► [Q&A] 遠離

2018.04.28 ► [Q&A] 憶念戒

2018.04.21 ► [Q&A] 在呼吸中的心念住

2018.04.14 ► [Q&A] 觀察名法的非我

2018.04.07 ► [Q&A] 色法的非我

2018.03.31 ► [Q&A] 分別食的品質

2018.03.24 ► [Q&A] 注意力與世間的集、滅

2018.03.17 ► [Q&A] 正思維

2018.03.10 ► [Q&A] 全然面對境界的覺知

2018.03.03 ► [Q&A] 正知

2018.02.24 ► [Q&A] 行

2018.02.17 ► [Q&A] 觸的練習

2018.02.10 ► [Q&A] 從焦慮感來幫助觀察喜貪

2018.02.03 ► [Q&A]《中部 28經》禪修口訣練習

2018.01.27 ► [Q&A] 不要安逸於覺知或平捨

2018.01.20 ► [Q&A] 他想

2018.01.13 ► [Q&A] 以四大幫助定力

2018.01.06 ► [Q&A] 食觀

-----

2017


2017.12.30 ► [Q&A] 從身念住談摒除欲貪

2017.12.23 ► [Q&A] 觀察身行的過患

2017.12.17 ► [Q&A] 禪定的對象

2017.12.10 ► [Q&A] 定力

2017.12.03 ► [Q&A] 老病死想

2017.11.26 ► [Q&A] 守護六根

2017.11.19 ► [Q&A] 記憶

2017.11.12 ► [Q&A] 非我想

2017.11.05 ► [Q&A] 有關「正見」的練習

2017.10.29 ► [Q&A] 吐盡對五陰的愛

2017.10.22 ► [Q&A] 無間斷地遠離憂慮

2017.10.15 ► [Q&A] 欲貪的觀察與調伏

2017.10.08 ► [Q&A] 三依一向練習

2017.10.01 ► [Q&A] 探索「念住」

2017.09.24 ► [Q&A] 觀察識蘊的非我

2017.09.17 ► [Q&A] 身念住最基本的功夫

2017.09.10 ► [Q&A] 修行中寬與嚴之調適

2017.09.03 ► [Q&A] 生活中禪那的鍛煉

2017.08.27 ► [Q&A] 鍛煉修善止惡之身口意

2017.08.20 ► [Q&A] 探索想蘊

2017.08.13 ► [Q&A] 綿密而謹慎地觀呼吸

2017.08.06 ► [Q&A] 憶念戒

2017.07.30 ► [Q&A] 調伏內在的猛獸

2017.07.23 ► [Q&A] 身遠離

2017.07.23 ► 身念住之二

2017.07.23 ► 身念住之一

2017.07.16 ► [Q&A] 觀察恩愛的本質

2017.07.09 ► [Q&A] 慈心作意

2017.07.02 ► [Q&A] 面對大打擊大挑戰

2017.06.25 ► [Q&A] 觀察貪欲的本質

2017.06.18 ► [Q&A] 觀察心的河流

2017.06.11 ► [Q&A] 觀察磨滅法

2017.06.11 ► 守護六根暨觸感練習

2017.06.11 ► 鞏固堅定禪修之決心

2017.06.04 ► [Q&A] 有關欲貪的調伏

2017.05.28 ► [Q&A] 集滅的練習

2017.05.21 ► [Q&A] 身心衝動的調伏

2017.05.14 ► [Q&A] 心念住到無色界

2017.05.14 ► 斷除癮頭(含不淨觀)

2017.05.14 ► 培養正念

2017.05.07 ► [Q&A] 平捨的練習

2017.04.30 ► [Q&A] 正知及心念住

2017.04.23 ► [Q&A] 信心

2017.04.16 ► [Q&A] 汲取內在快樂的方式

2017.04.09 ► [Q&A] 觀察「自我傳記」的功能

2017.04.02 ► [Q&A] 在平捨中觀察受及正念

2017.03.26 ► [Q&A] 心歡喜

2017.03.26 ► 有尋有伺●無尋無伺

2017.03.19 ► 慈心的幾個用法

2017.03.12 ► 視遠離為休息

2017.03.05 ► 遍身呼吸

2017.02.26 ► 對諸行厭離及心傾注於涅槃

2017.02.19 ► 身行休息

2017.02.12 ► 避風港

2017.02.05 ► 觀察身行

2017.01.29 ► 觀察身體的無常、非我

2017.01.22 ► 觀察全身

2017.01.15 ► 喜心練習

2017.01.08 ► 觀察無常

2017.01.01 ► 呼吸與觸的練習

------

2016

-----

2016.12.25 ► 精進力

2016.12.25 ► 體驗呼吸的效應(之二)

2016.12.25 ► 體驗呼吸的效應(之一)

2016.12.18 ► 記憶的非我與無常

2016.12.11 ► 呼吸

2016.12.04 ► 制心練習

2016.11.27 ► 分別欲樂及禪樂

2016.11.20 ► 觀察苦的生滅

2016.11.13 ► 十六勝行之「體驗滅」

2016.11.06 ► 法念住

2016.10.30 ► 禪那練習

2016.10.23 ► 令心安定、令心祥和

2016.10.16 ► 不淨觀

2016.10.09 ► 憶念[六念]

2016.10.02 ► 觀察「非我」

2016.09.25 ► 令心行祥和、令心行休息

2016.09.18 ► 觀察受蘊

2016.09.11 ► 斷除我見

2016.09.04 ► 脫離散亂

2016.08.28 ► 平捨練習

2016.08.21 ► 對治散亂

2016.08.14 ► 對治昏沈

2016.08.07 ► 觀食

2016.07.31 ► 念頭的降伏

2016.07.24 ► 慈心練習

2016.07.17 ► 遠離世間貪憂

2016.07.10 ► 正知

2016.07.03 ► 正念

2016.06.26 ► 正面回饋

2016.06.19 ► 觸

-----

林居禪園筆記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22.html

-----

四聖諦

 四聖諦

-----

說明:


四聖諦是核心,其他就是展開與收斂。

-----

一、佛法在六宮


佛法在六宮,對於熟悉占星的讀者,一定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佛法不是在十二宮嗎」?或者我們換另一種問法,「佛法在哪裏」?

心靈、或者說所有的宗教,歸屬於十二宮,其原型是雙魚座,主宰的行星是海王星。星盤如果十二宮、雙魚座、或海王星的力量較明顯,則會關注較多心靈層面的東西。其副作用很可能是較難在現實社會中立足、或生存。好處是,對凡人畏懼的「死亡」,反而有回家的感覺,譬如音樂家馬勒。

佛教是宗教的一種。如果我們把佛法跟佛教混為一談,那佛法不是在十二宮嗎,怎麼會是在六宮?

我們可以先從大乘與小乘的觀點看一下。如果我們把佛教「整體」(主要討論大小乘,密乘與附佛外道先不考慮)視為十二宮,則大乘屬於十二宮的十二宮,小乘屬於十二宮的六宮。一般說法,大乘著重度人,小乘著重自度。很明顯的,大乘偏雙魚座,小乘偏處女座。

再來看一下佛法與世間法。佛法偏雙魚座,世間法偏處女座。對立是自然界、或者說人間,常見的現象。善與惡如果不好當例子,那我們說光與影吧。光與影,需要對方才能存在。所以說,大乘、小乘。佛法、世間法。雙魚座、處女座。並沒有哪邊好、哪邊重要的問題,讓我們以「真正佛法的核心」「中道」的觀點來看。「菩薩道」的行者,要問一下自己基本的「貪嗔癡」修的如何?「羅漢道」的行者,要問一下自己「俗事」是否有照顧好,「俗緣」是不是已了。反過來,大部分人,是否太在意於名利場中打滾的「我執」。小乘的修行人,要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陷入「法執」。菩薩道,在我看來,精神比較接近佛陀的初衷。不過剛剛已經說過了,處理俗事塵緣的能力、基本的定力,如果都沒有打好基礎,談何度眾?

以上不是批評別人,而是用來自省。所以我才會說,佛法在六宮。

-----


圖一、四聖諦。

-----

二、四聖諦


四聖諦是苦、集、滅、道。

苦,是樂的相反(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集,是苦的原因。

滅,是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

道,是離苦的方法。


苦,可以拆解成八苦。

集,可以顯現為十二緣起。

道,有八正道,展開後是卅七道品。


一般說法,四聖諦,是佛陀證悟之後,對五比丘的第一次說法,也稱為「初轉法輪」。

-----

三、苦


諸漏皆苦。苦是苦,樂也是苦。樂盡則苦。

苦有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

延伸閱讀:《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


書摘:「我還記得那時我感覺天空非常寬闊,屋邊河水潺潺,茶杯裡冒著熱氣;時間靜止了下來,我腦筋一片空白,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光和無邊的寂靜。接著我回過神來,撿起一塊石頭,向他砸了過去。」「我憑著本能知道,讓我那執著的、習慣於依賴的自我死亡,是我唯一的生路。」

-----

四、集二


集是苦的原因。集可以拆成三個部分,細分為十二緣起。

集的第二部分是觸、受、愛、取。

延伸閱讀:《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


書摘:「泰國的佛使比丘,在《菩提樹的心木》中說: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在『觸』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趕快回頭改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走『我』和『我所有』的路;即使我們已經走到了『受』的階段,還是要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隨『我』和『我所有』之波而逐流,如此就絕對不會有苦了。」


為何會先講第二部分,因為相對而言,第二部分是「易觀察、易使力」,而第一部份是「不易觀察」,至於第三部份,則是「不易使力」。第二部分的「觸」,往前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第二部分的「取」,往後是「有、生、老死」。這三個部分,總稱為十二緣起,也就是集諦。其中,觸受愛對應色受想,色受想對應無明。取對應行。觸受愛取也對應到四念住。

-----

五、集一


集的第一部分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延伸閱讀:《不被情緒綁架:擺脫你的慣性與恐懼》


行、識、名色、六入。名色,是五蘊,也就是六根準備接受六塵的狀態。六入,即六根接受了六塵。簡單說,是八苦裡面的第八苦,也就是五蘊。至於無明,可以是很艱深的佛學名詞,也可以簡單說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六入緣觸,《不被情緒綁架》的主題是「shenpa」,也就是「觸」。

-----

六、集三


集的第三部份是有、生、老死。

延伸閱讀:《心如熾火》


《心如熾火》的主題是「取」。「取」之後,就是「有」了。《雜阿含經》第 284 經:「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七、滅


滅,是苦的止息。另一個名稱是涅槃。

延伸閱讀:《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


書摘:「本書以佛陀教義之第一次結集:阿含經為基礎,精心整理,剔除神怪誇張及玄義轉玩,還原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悲痛的一生和入世去苦的實用教義。」

-----

八、道一(八正道)


道,是離苦的方法。

道的第一部份是八正道。

延伸閱讀:《八正道:趣向苦滅的道路》


四聖諦的「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第一的「正見」,就是四聖諦。

八苦的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對應到貪、嗔、癡。八正道第二的正思維:離欲、無嗔、無害,也是對應到貪嗔癡,或者說離貪、離嗔、離癡。


八正道可以分為戒、定、慧三學。

慧是正見與正思維。

戒是正語、正業、正命。一般說來,正業、正語、正思維,就是五戒的推廣。正命,定義上是有個正當的職業、可以養活自己並貢獻社會。在占星上,對應到處女座與六宮。廣義上,則是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謹守八正道。

定是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念就是四念住。正定則是四禪,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是修持受念住的成果。

八正道開展為卅七道品,其中較重要的為四念住與七覺支。

-----

九、道二(四念住)


道的第二部分是四念住。四念住,也稱為四念處。四念住包含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佛滅後,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

延伸閱讀:《作個喜悅的人:四念處今論》


四念住的基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很抽象。

四念住的擴展,十六勝行,就比較具體可行了。身念住對應到:一、覺知呼吸進出。二、覺知呼吸長短。三、覺知全身。四、令身行祥和。受念住對應到:五、覺知喜。六、覺知樂。七、覺知心行。八、令心行祥和。心念住對應到:九、覺知心。十、覺知心悅。十一、覺知心定。十二、覺知心解脫。法念住對應到:十三、觀察無常。十四、觀察斷。十五、觀察無欲。十六、觀察滅。


以上的動詞,「覺知」與「觀察」,可以有個有趣的對應。身念住對應周圍神經,主要是生理狀態。受念住對應自主神經,主要是心理狀態。心念住對應中樞神經,主要是精神狀態,或者說「思維」。法念住,動詞使用「觀察」,那麼,是「誰」在觀察呢?四空定,是「誰」入了四空定呢?

-----

十、道三(七覺支)


道的第三部份是七覺支。七覺支,首先是中性的念覺支,再來三個是較振奮的擇法、精進、喜覺支,最後三個是較緩和的輕安、定、捨覺支。

延伸閱讀:《地藏菩薩本願寺》


一開始,東年翻譯了雜阿含第一經。

讀過一些大乘經典後,有大德推薦讀阿含。雜阿含經從頭到尾讀過一次,似懂非懂。幾番風雨,再來看雜阿含第一經,才知道佛法在第一經就說完了。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


《雜阿含經》第 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第一經,觀察無常,是十六勝行的第十三。十三到十六,屬於四念住中的法念住。「三依一向」,是法念住的另一形式。法念住之後是七覺支,其實,法念住就是七覺支了。心念住也是七覺支。身念住加上受念住,也是七覺支。

《俱舍論》:「苦諦四行相:無常、苦、空、非我。」苦,就對應到四聖諦了。集諦的十二緣起是無常。苦諦是苦。道諦是「空」,相對於十二緣起中的「有」。滅諦是證得十二緣起中的「五蘊」為「非我」。

-----

十一、觸


觸,如佛使比丘所說,是解脫的關鍵。修身念住時,注意觸。


靜坐時,或休息時,若有任何雜念,都是正常的。念頭若掉入「故事情節」,單純回到觀察呼吸,以及呼吸產生的觸感即可,師說:「讓自己當下滋養的來源是來自於身體的觸感。這不是隨便的一種觸感,而是身心脫離開擔憂、脫離開喧鬧,是欲望跟焦躁正在減少的那一種觸感。」

-----

十二、慈心


《盡頭》詹宏志講過的幾句話:「之前我最喜歡的是七等生,但我談的最多的是陳映真;當代小說家中,我最喜歡的是東年,但我說的最多的是張大春。」(p. 232)。


《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

《地藏菩薩本願寺》

《菩薩再來》


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悲智願行。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智」。沒有「智」,則「慈悲」是爛好人、「喜捨」是自我感覺良好。「願」是打高空。「行」是瞎忙。

至於智,姑且理解為知道慈,師說:「慈心的意思是由衷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這樣的祝願是來自,對因果、業力的認識。深刻地看到真實的快樂,必須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在開發,無法透過光是施予、仰賴外力而獲得的。」


《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眾生很多,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小小的樂,呼吸。小小的苦,身行不祥和。身念住,就從這裡開始。

-----

結論:


以上十二點,是個人整理阿含之後,對於「離苦」的心得。


全部的資料,共有一張圖、八本書、以及很多數字。

如果我們再用淺顯的白話整理一下重點:


《西藏生死書》曾經流行過一陣子。人生最大的苦,可以說是死。當最後一口氣提不上來,您可能就會認為,還能和緩呼吸,就是最快樂的事。

所以,當您陷入亢奮、討厭、或者發呆的時候,如果注意到了,就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拉回到單純呼吸(人生最快樂的事)。注意呼吸、呼吸長短、身體的舒服或不舒服感、放鬆身體。遠離貪憂的念頭(故事情節),身體可以放鬆,寧靜的快樂自然就升起。而不是一再陷入貪、嗔、癡的「苦」。

睡前、睡醒,都可以練習一下身念住(觀呼吸)。安排特定的時間打坐,保持容易警覺的姿勢,是更簡單的方法。歇息、知足、感恩。我的老師之一說,歇息就可以了。如果歇息不足以平復,多用一點力,狀態提升到知足。再不行,可以再多用一點力,狀態提升到感恩。

-----

References




[1] 八正道--趣向苦滅的道路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The%20Noble%20Eightfold%20Path/The%20Noble%20Eightfold%20Path.pdf


[2]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https://chanworld.org/wp-content/uploads/2018/06/%E5%81%9A%E4%B8%AA%E5%96%9C%E6%82%A6%E7%9A%84%E4%BA%BA-%E5%BF%B5%E5%A4%84%E6%96%B0%E8%AE%BA-%E8%8B%9F%E5%98%89%E9%99%B5.pdf

-----

2024/02/10

-----

林居禪園

 林居禪園

-----

說明:


四聖諦的影音講解。先對打坐(正念、正定)有基本認識 [1]。接下來系統瞭解原始佛法(四聖諦) [2]。接下來可以從「靜坐導引」最新開始往前聽,或者最早開始往後聽,或者根據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隨機聽 [3]。

-----


圖一、十二緣起與卅七道品。

-----

Outline


一、基礎打坐

二、原始佛法

三、靜坐引導

-----

一、基礎打坐


四聖諦基礎 [1]。

-----

二、原始佛法


系統講解「四聖諦」[2]。

-----

三、靜坐引導


隨機講解「四聖諦」[3]。

-----

References


[1] (42) 基础打坐介绍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GxpDmSNyWz-QoOIK_JbeszpI49HUQHp


[2] 朱倍贤教授原始佛法32讲01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Ci05S71rs&list=PLymYH7gD06lUdU3Z34xzUqI_reEOO4RrS


[3] 靜坐引導 - Google 雲端硬碟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adqlkXCbqQGnwaYdLCU0cjAphVWIxym5

-----

2024/02/10

-----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

說明:


四聖諦的文字講解。共推薦十本書,依序閱讀即可。首先是德寶法師 [1] 淺顯地講解四聖諦。其次是莊春江居士 [2] 簡介學佛與雜阿含經。再來是以邱大剛居士為首的精讀雜阿含經 [3]。

-----


圖一、心如熾火。

-----

Outline


一、德寶法師

二、莊春江工作站

三、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一、德寶法師


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快樂來自八正道

快樂來自四念處

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超越觀呼吸

療癒身心的 10 種想


以上五本書為「四聖諦」的普及版本。可先閱讀第一本。

-----

二、莊春江工作站


學佛的基本認識

雜阿含經二十選


以上兩本書為「四聖諦」的入門版本。莊春江工作站有網頁版 [2]。

-----


三、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好讀雜阿含經. 第一冊:遠離憂悲苦惱 卷一至卷十

好讀雜阿含經. 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 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 第三冊:實修實證自在解脫 卷二十一至卷三十


以上三本書為「四聖諦」的進階版本。獅子吼佛學專站有網頁版 [3]。

-----

結論:


共三冊的《好讀雜阿含經》可以說是簡介「四聖諦」的終點,也可以說是深入「四聖諦」的起點。接下來還有四阿含(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五尼柯耶(相應部、增支部、中部、長部、小部),可自行閱讀。

-----

References


[1]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書籍-本版-法鼓文化-大自在-你是佛陀接班人!【內頁泛黃】

https://www.ddc.com.tw/book/chapter.php?id=968&eid=1088#product-info


[2]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3] start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s://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start

-----

2024/02/10

-----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Python 量子運算(目錄)

Python 量子運算(目錄)

2022/01/22

-----

Qiskit https://qiskit.org/textbook/preface.html

%%pycodestyle

http://hilite.me/

-----

Quantum Note

-----

Python 量子運算(A):參考書目

Python 量子運算(B):精華資料

Python 量子運算(C):安裝元件


第一步:量子位元

Python 量子運算(一):量子電路

Python 量子運算(二):量子位元符號

Python 量子運算(三):量子位元基底

Python 量子運算(四):北極與南極

Python 量子運算(五):布洛赫球面

Python 量子運算(六):角度與弧度

Python 量子運算(七):球面上的量子位元

Python 量子運算(八):球面上的線性組合

Python 量子運算(九):半角

Python 量子運算(一0):投影

Python 量子運算(一一):歐拉公式

Python 量子運算(一二):括量與包量

Python 量子運算(一三):狄拉克標記

Python 量子運算(一四):點積

Python 量子運算(一五):內積

Python 量子運算(一六):和角

Python 量子運算(一七):差角

Python 量子運算(一八):和差角公式

Python 量子運算(一九):叉積

Python 量子運算(二0):叉積範例

Python 量子運算(二一):張量

Python 量子運算(二二):克羅內克積

Python 量子運算(二三):外積

Python 量子運算(二四):張量積

Python 量子運算(二五):積

Python 量子運算(二六):機率幅

Python 量子運算(二七):三維直角坐標系

Python 量子運算(二八):投影算子

Python 量子運算(二九):兩極與赤道

Python 量子運算(三0):直角坐標系與和角


第二步:量子暫存器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量子暫存器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二):富爸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三):底線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四):槽(Slot)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五):裝飾器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六):裝飾器實例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七):無(None)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八):(raise)

Python 量子運算(三一點九):規範(Style)


第三步:


0. Prerequisites

0.1 Setting Up Your Environment

0.2 Python and Jupyter Notebooks


1. Quantum States and Qubits

1.1 Introduction

1.2 The Atoms of Computation

1.3 Representing Qubit States

1.4 Single Qubit Gates

1.41 X

Y

Z

1.42 H

1.43 M

P

I

S

T

U

1.5 The Case for Quantum


2. Multiple Qubits and Entanglement

2.1 Introduction

2.2 Multiple Qubits and Entangled States

2.21 CNOT

2.3 Phase Kickback

2.4 More Circuit Identities

2.5 Proving Universality

2.6 Classical Computation on a Quantum Computer


3. Quantum Protocols and Quantum Algorithms

3.1 Defining Quantum Circuits

3.2 Deutsch-Jozsa Algorithm

3.3 Bernstein-Vazirani Algorithm

3.4 Simon's Algorithm

3.5 Quantum Fourier Transform

3.6 Quantum Phase Estimation

3.7 Shor's Algorithm

3.8 Grover's Algorithm


附錄:量子力學簡介

量子力學簡介(一):核心五人

量子力學簡介(二):前後五人

量子力學簡介(三):楊氏雙狹縫實驗

量子力學簡介(四):電子雙狹縫實驗

量子力學簡介(五):磁矩

量子力學簡介(六):斯特恩-革拉赫實驗

量子力學簡介(七):量子力學公設

量子力學簡介(八):EPR 悖論與貝爾不等式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censorship-limitations-610101/

-----

舊版草稿

-----

Python 量子運算(目錄)

https://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2/01/quantum-computing.html

-----

名人八字

名人八字

2021/12/26

-----


戊戊丁癸

午寅巳卯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human-observer-exhibition-2944064/

-----

朱西甯

瘂弦

胡蘭成

張愛玲

夏志清

王德威

陳芳明


侯孝賢 丁亥甲辰丁巳

張大春

朱天文

朱天心

唐諾


楊照

駱以軍

董啟章(黃念欣)

黃錦樹

梁文道 庚戌戊子庚辰

-----

一、作家八字


1893

18930508,癸巳丁巳乙巳,丁木巳月。顧頡剛,歷史學家,作家。

1894

18940528,甲午己巳庚午甲申,庚金巳月。賴和,作家,醫師。

1896

18960326,丙申辛卯戊寅,戊土卯月。傅斯年,歷史學家,作家。

1899

189904220426,己亥戊辰庚申戊寅,庚金辰月。納布可夫,作家。

1900

19000628,庚子壬午壬申,壬水午月。吳濁流,作家。

1904

190410021040,甲辰癸酉己巳己巳,己土酉月。葛林,作家。

1906

19061018,丙午戊戌乙未,乙木戌月。楊逵,作家。

1921

19211211,辛酉庚子戊申,戊土子月。張子靜,教師,作家。

1923

19231015,癸亥壬戌辛酉壬辰,辛金戌月。卡爾維諾,作家。

1925

19250120,甲子丁丑甲辰,甲木丑月。鍾肇政,作家。

19251101,乙丑丙戌己丑,己土戌月。葉石濤,作家。

1926

19260725,丙寅乙未乙卯,乙木未月。朱西甯,作家。

1929

19290401,己巳丁卯丙子,丙火卯月。昆德拉,作家。

1930

19300903,庚午甲申丙辰,丙火申月。許倬雲,歷史學家,作家。

1934

19340615,甲戌庚午丁巳,丁火午月。李喬,作家。

1935

19350822,乙亥甲申庚午,庚金申月。劉慕沙,作家。

1937

19371109,丁丑辛亥庚子,庚金亥月。西西,作家。

1942

19420428,壬午甲辰辛亥,辛金辰月。曹又方,作家。

1946

19461225,丙戌庚子癸酉壬子,癸水子月。梅里曼,金融占星師,作家。

1949

19490112,戊子乙丑壬寅丙午,壬水丑月。村上春樹,作家。

19490312,己丑丁卯辛丑,辛金卯月。也斯,作家。

1956

19560221,丙申庚寅戊午,戊土寅月。哈金,作家。

19560824,丙申丙申癸亥,癸水申月。朱天文,作家。

19560825,丙申丙申甲子,甲木申月。焦桐,作家。

19560913,丙申丁酉癸未,癸水酉月。苟嘉陵,電腦部門主管,作家。

1957

19570528,丁酉乙巳庚子,庚金巳月。釋昭慧,比丘尼,作家。

19570614,丁酉丙午丁巳,丁火午月。張大春,作家。

19570708,丁酉丁未辛巳癸巳,辛金未月。陳玉慧,作家。

1958

19580312,戊戌乙卯戊子,戊土卯月。朱天心,作家。

1958。唐諾,作家。

1960

19601223,庚子戊子乙酉,乙木子月。宮部美幸,作家。

1961

19610928,辛丑丁酉甲子,甲木酉月。候捷,程式設計師,作家。

1963

19630405,癸卯乙卯戊寅,戊土卯月。楊照,作家。

1967

19670329,丁未癸卯壬辰,壬水卯月。駱以軍,作家。

19671109,丁未辛亥丁丑,丁火亥月。黃錦樹,作家,教師。

1976

19760923,丙辰丁酉戊寅,戊土酉月。三浦紫苑,作家。

1978

19780825,戊午庚申己未,己土申月。九把刀,作家。

1986

19860211,丙寅庚寅丙戌,丙火寅月。謝海盟,作家。

-----

二、非作家八字


1844

18440220。路德維希·波茲曼,物理學家。

1878

18781107。莉澤·邁特納,原子物理學家。

1901

19010228。萊納斯·鮑林,化學家。

1902

19020904。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生物物理學家。

1929

19290504,己巳戊辰己酉丙寅,己土辰月。奧黛麗.赫本,演員。

1955

195512040830,乙未丁亥己亥戊辰,己土亥月。卡桑德拉.威爾遜,爵士歌手。

1956

19561023,丙申戊戌癸亥,癸水戌月。 黛安瑞芙,爵士歌手。

1966

19660904,丙午丙申丙寅,丙火申月。謝佩霓,藝術評論家。

-----

名人八字

https://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1/12/writer.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