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林居禪園筆記(一四):勝行

林居禪園筆記(一四):勝行

satipaṭṭhāna

2022/04/17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cutting-scissors-wood-tool-work-3500397/

-----

「十六勝行出於《雜阿含經·八〇三經》等,修行者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在靜室,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斷五蓋入禪那。」[8], [11]。

有關四念住 [3] - [6] 與十六勝行 [7], [10], [11] 的配合,可參考維基百科的表格 [8]。

-----

一、身行


「呼吸又稱作「身行」。」[10]。

「《阿含經》、《坐禪》、《瑜伽論》中所云「身行」(梵kāya-saṃskāra巴kāya-saṅkhāra)皆指出入息。而「身行息」、「息除身行」、「除諸身行」,即行者如實了知「身行輕安的狀態」。雖其位置不一,並不影響其義旨,且皆屬「身念處」。」[14]。

「什麼叫「身行」?為什麼當下的坐姿有這樣獨特的觸感?因為內在有些活動,包括呼吸的方法、使用肌肉的模式,與地心引力隱隱約約在抗衡的拉扯。這些動作在影響著、在製造出當下坐姿的感覺,這叫「身行」。」[4]。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入息出息有四異名,何等為四?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由此可看出,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是呼吸;整個呼吸的微細過程可分成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四個階段。呼吸又稱作「身行」。」[10]。

-----

二、心行


「「心行」,指的是心理活動。」[4]。

「「心行」(citta-sankhāra),指的是心理活動。好比說有人問你:現在感覺如何?現在感覺愉快、感覺無聊;覺得精神很好、覺得想睡覺、覺得很專心…等等。當有人這樣問時,去留意到內心是什麼樣的活動,在架構、在影響著現在內心的狀態,那就叫做「心行」。」[4]。

-----

三、十六勝行(聲聞地)


「此處修學入出息念的過程共有十六勝行,依據〈聲聞地〉的解說如下︰


(1)若緣入息、出息境時, 便知︰「我今能學念長入息、念長出息」。

(2)若緣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境時, 便知︰「我今能學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3)若緣身中微細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隨入諸毛孔中, 緣此為境,便知︰「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出息」。

(4)若於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間出息未生, 緣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為境,便知︰ 「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息除,謂安定、平寂;身行謂呼吸 ;息除身行,謂平寂呼吸 )。同樣,在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便知︰ 「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在勤習下,苦觸平寂,而有樂觸隨轉。

(5)若得初靜慮或第二靜慮,便知︰「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出息」。

(6)若得第三靜慮,便知︰「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出息」。

(7)於喜、於樂,或起有我、我所想等, 能以慧通達,不深染著, 便知︰「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心行,謂受、想)。

(8)進而覺知︰「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9)依未至定, 覺察己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等等, 覺知︰「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息」。

(10)若為昏沈、睡眠蓋覆障其心,便緣淨妙境界策發其心,覺知︰「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

(11)若為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便於內安住寂靜,制持其心,覺知︰「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12)於諸蓋中,心得清淨,覺知︰「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13)為斷隨眠,如理觀察諸行無常法性,覺知︰「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14)復於毗缽舍那修瑜伽行,於斷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覺知︰「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出息」。斷界,謂見道所斷一切行斷。

(15)復於離欲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覺知︰「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出息」。離欲界,謂修道所斷一切行斷。

(16)後於滅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覺知︰「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出息」。滅界,謂一切依滅。


由上述十六勝行,可看出觀察入出息是層層深入,然其下手處,只是單純地觀察呼吸的進入、出去,而不加以任何干涉,也不加上任何觀想、記數。」[10]。

-----

四、十六勝行(《雜阿含經》第 803 經)


「1. 覺知呼吸進出。

2. 覺知呼吸長短。

3. 呼吸時覺知全身。

4. 呼吸時平息身行。

5. 呼吸時覺知喜。

6. 呼吸時覺知樂。

7. 呼吸時覺知心行。

8. 呼吸時平息心行。

9. 呼吸時覺知心。

10. 呼吸時覺知心悅。

11. 呼吸時覺知心定。

12. 呼吸時覺知心解脫。

13. 呼吸時觀察無常。

14. 呼吸時觀察斷。

15. 呼吸時觀察無欲。

16. 呼吸時觀察滅。」[11]。

-----

五、四念處與七覺支


「整體上四念處的每一個念處都能增進七覺支,細部來看某些步驟較容易增進某些覺支,舉例如下:


念覺支:從準備階段或步驟 1 開始的所有步驟。

擇法覺支:步驟 2(明辨、研究呼吸的長短)。

精進覺支:步驟 3(努力讓覺知包括呼吸和全身)開始或是全部的步驟。

喜覺支:步驟 5 等。

猗覺支:步驟 4(身猗息)及步驟 8(心猗息)。

定覺支:步驟 11。

捨覺支:步驟 12開始。」[12]。

-----

六、觀呼吸


「本書是佛使比丘數百本著作中的翹楚,介紹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並詳細說明禪和子可能碰到的每一個難題和修禪的利益。只要修完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或階段,四念處自然成就。四念處一旦成就,七覺支就圓滿,智見和解脫也跟著水到渠成。

《觀呼吸》講解「岀入息念」,說明專注呼吸、觀察呼吸就可明瞭生命的真相,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觀呼吸,建立在吸氣和呼氣之上的正念。它的意思是:在每一個吸氣和呼氣的當下,建立在每一個所緣相之上的正念。開始時,把正念建立在呼吸之上,然後建立在各種覺受、各種心境之上,接著建立在無常、苦、無我的法印之上,最後建立在捨離之上,這是修行的終極目標。」[13]。

-----

References


[1] 調伏五蓋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09/16/%E8%AA%BF%E4%BC%8F%E4%BA%94%E8%93%8B/


[2] 七覺支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09/15/%E4%B8%83%E8%A6%BA%E6%94%AF/


[3] 身念住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09/14/%E8%BA%AB%E5%BF%B5%E4%BD%8F/


[4] 受念住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09/13/%E5%8F%97%E5%BF%B5%E4%BD%8F/


[5] 心念住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09/12/%E5%BF%83%E5%BF%B5%E4%BD%8F/


[6] 法念住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09/11/%E6%B3%95%E5%BF%B5%E4%BD%8F/


[7] 十六勝行《中部118經》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9/09/09/%E5%8D%81%E5%85%AD%E5%8B%9D%E8%A1%8C%E3%80%8A%E4%B8%AD%E9%83%A8118%E7%B6%93%E3%80%8B/


[8] 安那般那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9%82%A3%E8%88%AC%E9%82%A3%E5%BF%B5


[9] 開示分享 | 4ariyasacca

https://wgf9966.wixsite.com/4ariyasacca/----


[10]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3&bdsn=426&fullscreen=


[11] 《雜阿含經》第803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803.html


[12] 《雜阿含經》第810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810.html


[13] 博客來-觀呼吸:佛陀開悟實修法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7731


[14] 安那般那念─十六勝行「身行」─之探究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s/05/chbs0504.ht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