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居禪園筆記(一二):集滅
2022/04/13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forum-romanum-the-ruins-of-the-496998/
-----
2017.05.28📄简|繁 ► [Q&A] 集滅的練習(2022/04/13)
一、集滅
「所有的集法都是滅法」
「有很多的例子是,佛陀的弟子光是聽到「所有的集法都是滅法」這樣的道理,就證得初果。佛陀第一位阿羅漢弟子憍陳如(Koṇḍañña),就是在聽了佛陀解釋「凡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經過幾天的討論、觀察、練習,就證得阿羅漢果。」[2]。
二、內觀
「初果的聖人明白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所以不再把快樂的希望寄放在這些架構的動作上,不再把希望寄情於建立起一個更完美、更漂亮、更有能力、更安全的自我。因為他看到所有的自我都是「集法」,而所有的集法都是滅法。內觀最終的目的,不是只為了看生滅而看生滅,而是要看到境界是如何被意志所架構起來的,要去看到意志跟境界互動的方式,而且要看到最深刻的苦、最深刻的不安,都跟這種模式有關聯。」[2]。
三、緣起
「緣起鍊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開始鬆脫、瓦解,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出世間解脫法的關鍵所在。在安靜中、在呼吸中,繼續地觀察、體會。」[2]。
「第一點,原始佛法所講的「緣起」,並不是拿來解釋宇宙中「現象與現象間的終極關聯」。」[4]。
「第二個澄清:原始佛法所講的「緣起」,並不是拿來解釋宇宙中現象與本體之間的終極關聯。」[4]。
四、音樂與哲學
「《相應部 12.52 經》:如果心對於境界有貪戀、有迷想、有飢渴感,意識就鑽進該境界。之後,就像樹的種子一樣,到了有水分、養分的土壤裡,就會確立、增長,會發芽、茁壯。有了意識的支援、互動,「名色」身心也發芽、茁壯。孩童的時候,腦部可能有一些地方還沒有健全、開發,所以,沒有辦法在腦海中編織出好聽的音樂、或是引人入勝的哲學思想。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加,隨著神經系統與多元經驗越多的互動、開發,腦細胞彼此之間連繫溝通愈來 愈複雜,逐漸地產生「編織音樂」、「開展哲學思想」的能力;心開始發掘沉浸在音樂情境中的愉悅、沉浸在哲思中的快意。意識因之多了食物、刺激、滋養物、攫取快樂手段,多了一個它可以鑽進去、在其中確立、增長的地方。」[4]。
五、三依一向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結論。這些經文裡講的「滅」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三依一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棄)裡面的「滅」── 同一個詞彙、同一個意思,表達同一種修行方法。也就是說,佛陀在這些經中講「緣起」,是為了破 除對生命狀態的遐想,進而產生出「厭」、「滅」等情緒(「滅」字的第三個意思)。」[4]。
六、無明
「--「無明」(未被正確佛法啟發、不知曉斷苦關鍵;沒有醒覺到心在輪轉、或茫然不知如何止息這種痛苦的輪轉)牽 動、影響、感染著「行」(心的「發動」、「使力」、「活動」);」[4]。
七、正念
「當與外境接觸時,若無明成為自己的主人(失去正念),當下就發展出識。請別誤解識有個什麼永恆的主體,事實上,只是在根、境接觸時,才產生識。有了識,相續而迅速地發展出行(造作出新的名色的原動力),這新的名色將會受苦,隨之產生助長苦的六入,而發展出含藏著苦的觸,相續地發展出促成苦的受,而後便相續地發展出愛、取、有、生(「我」的出生),至此階段苦便完全具足了。」[5]。
八、《雜阿含經》第 475 經
「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6]。
「6. 受味:感受帶來的滿足與快樂 。
7. 受患:感受會有的過患 - 感受因觸而生,觸會變化無常,因此感受也隨之變化無常的,進而導致苦的升起。
8. 受離:深刻體會感受導致的過患,設法出離於感受 - 斷除對於感受的欲望及貪愛。」[7]。
-----
References
[1] 2017 05 28靜坐引導~集滅的練習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DN9ylT4ZE
[2] 集滅的練習20170528
[3] [Q&A ] 46m(2022/04/13)
# 集滅的練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98PzBV7N0
[4] 有關「緣起」的一些澄清
[5] gaya/香光書鄉/法音叢書/生活中的緣起:【佛陀發現並宣說緣起】/佛陀發現緣起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pdo4-1.htm
[6] 《雜阿含經》第 475 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75.html
[7] [讀經筆記] 雜阿含卷十七 受相應 475 經 - 七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的方法 @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https://buddhanote.blogspot.com/2016/07/agama.475.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