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林居禪園筆記(一三):觸受

林居禪園筆記(一三):觸受

2022/05/02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italy-tuscany-road-fog-misty-634155/

-----

一、觸受


「泰國的佛使比丘,在《菩提樹的心木》中說: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在『觸』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趕快回頭改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走『我』和『我所有』的路;即使我們已經走到了『受』的階段,還是要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隨『我』和『我所有』之波而逐流,如此就絕對不會有苦了。

佛使比丘在此指出,要以智覺(正念與智慧,二者合稱智覺或覺性)來修緣起的還滅,要在「觸」或「受」的當下,截斷生死之流。他在這兒強調了智覺或覺性的重要。」[1]。

-----

二、受


「在《人類手冊》中,他也指出覺察「感受」的重要,他說:

在經典裏有關修行的記載,大多數在教導我們觀察『受』。很多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都是以『受』為觀照的對象。」[1]。

「受(vedanā),是五取蘊中的第二蘊,及一般常見的十二緣起中的 第七支,會引生渴愛的那一支。在這兩類文脈中,「受」所扮演的角 色,顯示出在初期佛教分析真實(reality)時,受的重要性。依據這個 分析,「受」是構成「我」的五種成份之一;同時當要控制渴愛時, 受是在苦的緣起過程的特別聯結點。因此,對初期佛教的廣泛了解和特別是對解脫道的理解,「受」及其意涵的評估都極為重要。」[5]。

「在五蘊的排序中,受蘊緊排在與身相關的色蘊之後,並在其他與精神面相關的三蘊之前。此一位置的安排充分地顯示在主觀經驗中受扮演著中介的角色。不論是任何一個根門,都可能生起樂受或苦受,在實質感受它的時候,將影響到身與心。

因此,受可視為是身與心之間的媒介,可藉由受而從身影響到心或從心影響到身。這媒介角色的某一面是,不論身體發生什麼事,透過受的媒介,心都能感受到。另一面是,心理過程中的感性成份會經由受的媒介而影響身體。因此,受的實際經驗往往牽涉身與心。」[5]。

-----

三、感受


「葛印卡老師指出:

佛陀更進一步探索有關痛苦生起的真理,他發現人們實際的執著,不在感官對象,而是感官對象與感官接觸時產生在身上的『感受』。因此,人們要解決的,不只是感官與它們的各別對象,還要解決這二者接觸所合成的『感受』。對感受必須警覺,不要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這點在佛陀的緣起開示中,說得很明白。」[1]。

-----

四、明觸


「從這四段佛陀的教說,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認識發展過程如果到了生起愛的階段,貪、瞋、癡就跑不掉了,就像俗語所說「箭在滿弦,不得不發」的情況。而取、有以下,是煩惱由伏而顯的蓄積與完成,是難有機會在這些階段停下來,不繼續往下發展的。所以,在認識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學習不要讓愛生起,也就是說,讓感受停在感受就好了,不要再有後續的發展。進一步,如果能夠修學到讓觸就停在觸,也就是每一個觸都是離我執、無明的「明觸」,那麼,就完成生死解脫了。」[2]。

-----

五、十二因緣(三世說明)


  一、無明﹕即愚癡。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盲目衝動力,以自我為中心,要滿足自我,是產生煩惱的根源,使我們生死輪迴。

  二、行﹕即一個人於過去世,由煩惱推動而作的業。

  三、識﹕由無明引起業力的累積,決定下期的生命,也就入胎投生時的心識。

  四、名色﹕「名」,是指五蘊中受、想、行、識的精神活動;「色」,指肉體在母胎中得到發育。

  五、六入﹕是指眼、鼻、舌、身、意的六根。即胚胎漸漸形成怠覺器官,相當於胎兒將出生的階段。

  六、觸﹕嬰孩出生後,六根得與六境相接觸。

  七、受﹕因和外界事物接觸,內心引起苦受、樂受和捨受。

  八、愛﹕因感受而有種種貪戀心理。

  九、取﹕因有貪愛,便狂熱地追求和執取可供享樂的東西,以滿足自己。

  十、有﹕因有身、語、意三業,形成一種潛伏的力量,必然招致來生的果報。

  十一、生﹕由於前生業力的牽引,新一期的生命又再開始。

  十二、老死﹕概括指出生命現象中老、病、死、憂、悲、惱、苦種種的痛苦。」[3], [4]。

-----

六、十二因緣(當下說明)


  一、無明:累積到目前的無明﹕。

  二、行:累積到目前的行為。諸行、身行、心行。

  三、識:累積到目前的記憶。

  四、名色:當下的五蘊。色:色。名:受想行識。

  五、六入﹕當下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從六根來,生理上的觸感。(修身念住)。

  七、受:從生理來或心理來,心理上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修受念住)。

  八、愛﹕貪嗔癡。(修四念住以避免進入此狀態)。

  九、取﹕抓取。(不產生抓取的動作)。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老、病、死、憂、悲、惱、苦,種種的痛苦。」[3], [4]。


在「知道無常後 如何斷抓取」這篇中,談到無明跟取 [16]。

不知無常,以為有常,於是抓取,是為無明。抓取在打坐時的表現,就是心理的無聊感與身體的疼痛感,如何注入能量或者放鬆,是止觀的議題。從無明到六入,為觀。從愛到老死,為止。觸跟受,則是止觀雙運,也就是身念住與受念住。

-----

七、愛(貪嗔癡)與避風港


避風港:平時練習的四念住第一勝行 [6]。

-----

八、斷愛


1.《雜阿含經》第 1092 經

「波旬試著慫恿佛陀,先是說「何不習近人?」要佛陀不要在清淨處修行,要去和人群混在一起。佛陀不為所動,表示已得解脫之樂因此不需要和人群混在一起求娛樂。於是波旬再嘗試相反的方向,表示「獨善無為樂,何為強化人?」要佛陀不為眾生說法。佛陀也不為所動,表示隨緣說正確的答案,來人精進則自然解脫自在、出脫魔境。」[7]。

「魔有三女,一名愛欲,二名愛念,三名愛樂,來至波旬所。」「爾時,世尊都不顧視。知如來離諸愛欲,心善解脫。如是第二、第三說。」[7]。


2. 別譯雜阿含 31 經

「爾時,世尊無上斷愛,了不顧視。第二、第三,亦作是語,佛不觀察。」[8]。


3. 增壹阿含 49 品 5 經

「彼云何名為愛?所謂三愛身是也: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謂為愛]。」[9]。


4. 大般涅槃經 第34卷

「如是受者,為一切愛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斷愛者,當先觀受。」[10]。


5. 林清玄

「想起去年的過年,我吃過年夜飯,在書房裡走來走去,想找一本書看,不知道為什麼隨手拿起一本佛經,讀到了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其中有一段講到「渴愛」的,竟與過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說渴愛有三,一是欲愛,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愛,是生與存的渴求;三是無有愛,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覺得二十歲以前過年是前兩者,二十歲以後是第三者。

那本佛經里當然也講到「涅槃」,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淨、皈依、彼岸、和平、寧靜來正面說涅槃,而說了一句「斷愛近涅槃」。這是何等的境界,一個人能隨時隨地斷絕自己的渴愛,絕處逢生,涅槃自然就在眼前,舊年換新恐怕也是一種斷愛吧。

釋迦牟尼說法時,曾舉了一個譬喻來講「斷愛」,他說:「有人在旅行時遇到一片大水,這邊岸上充滿危機,水的對岸則安全無險,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機重重,彼岸則無險,無船可渡,無橋可行,我不免採集草木枝葉,自做一筏,當得安登彼岸。』於是那人採集草木枝葉做了一隻木筏,靠著木筏,他安然抵達對岸,他就想:『此筏對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將它頂在頭上,或負於背上,隨我所之。』」

舉了這個例子以後,釋迦牟尼指出這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他不能斷愛,那麼他應該如何處置呢?佛陀說:「應該將筏拖到沙灘,或停泊某處,由它浮著,然後繼續行程,不問何之。因為筏是用來濟渡的,不是用來背負的,世人呀!你們應該明白好的東西尚應捨棄,何況是不好的東西呢?」

由於讀了那本佛經,竟使我今年的整個想法都改變了,也使我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因為敢於割捨,而有了一些比較可見的成績,過年何嘗不如此,年好年壞都無所謂,有所謂的是要勇於斷愛,使我們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發散最大的光芒。」[11]。

-----

References


[1] 《雜阿含經》的探索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3&bdsn=422


[2] 學佛的基本認識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12.htm


[3] 香港佛教聯合會 - 常見問題 > 認識佛教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72&cid=12&id=43


[4] 十二因緣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9&item=257&bookid=2c907d4944dd5ce70144e285bec50005&ch=3&se=9&f=1


[5] 諸部《阿含經》中的「受」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93/bj093388181.pdf


[6] 2017.02.12避風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2-12%E9%81%BF%E9%A2%A8%E6%B8%AF


[7] 《雜阿含經》第 1092 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1092.html


[8] 別譯雜阿含 31 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092.htm


[9] 增壹阿含 49 品 5 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38.htm


[10] T12n0375_034 大般涅槃經 第34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75_034


[11] 「品讀·經典」林清玄:斷愛近涅槃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essay/zb5z9zq.html


[12] 2016.06.19📄简|繁 ► 觸(2022/02/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x3ULwqIq0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6-19%E8%A7%B8


[13] 2018.02.17📄简|繁 ► [Q&A] 触的练习/觸的練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_tQIwFiDz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8%E9%9D%9C%E5%9D%90/20180217%E8%A4%87%E7%BF%92%E6%9C%80%E5%9F%BA%E6%9C%AC%E7%9A%84%E5%8A%9F%E8%AA%B2%E8%A7%B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GrRmJ4ge0


[14] 2019.10.19 ► [Q&A] 觸緣受、受緣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FWxqpDX8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aF30YXJWs


[15] 2018.08.18 ► [Q&A] 断愛/斷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OijMLjsP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AhbaLbfVU


[16] (311) 20200718MEDV2~【知道无常後 如何断抓取/知道無常後 如何斷抓取】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oAF3JX99s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