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學基礎:慈悲喜捨

佛學基礎:慈悲喜捨

2021/12/31

-----


-----

◎ 慈悲喜捨

-----

◎ 執著

先求有,再求不執著 [1], [2]。


◎ 勢至

《六祖壇經》云:「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2]。


◎ 喜能除嫉

《六祖壇經》云:「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除嫉、捨則無執, 修習四無量心, 我們就能轉化在人我當中種種負面情緒及煩惱。[3]。

-----

◎ 佛法基礎

-----

「在原始的解脫道中,佛陀不因奇炫而偉大,而因他的「法」 能有效息苦而偉大。佛陀原本作為解脫道的實證者、見證者、先行者,是為仿效的典範。演變到後來的神格化、荒誕離奇,只能做為膜拜、想像的對象。」[4]。

「原始經典記載,佛陀出家最原始的動機,是因為看到當時自己的生命,沒有實質意義的安全感或快樂可言。他因為看到自己在心底深處困頓不安,因而產生危機感。他強烈感覺到被迫服從以貪嗔癡為基石的社會價值觀,自己像是禁錮牢獄的囚犯,因而渴望更高的自由、更少的負擔而出家。」[4]。

「在很多方面人們是應該互助的。這只是常識和本應做的。雖然,佛陀勸誡已經解脫或接近解脫的弟子,應該要度化群眾、度化彼此。在原始佛法中,權衡「度人」和「度己」的緩急輕重,「度己」是壓倒性地重要;追求更加清淨、再上一層的解脫功夫,永遠有優先權。人們最終只能為自己的快樂負責。」[4]。

「原始佛法的「慈」,是一種善意:由衷地希望「自己和別人能夠得到快樂」,「能夠各自以建設性、有效性手段獲得快樂」的善意。這種善意,是務實的:是最確切、最應留意的「離苦得樂」手段。」[4]。

-----

References

[1] 不要執著「不執著」--修行人要有執著,才容易成就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

https://bestzen.pixnet.net/blog/post/60002071


[2] 慈悲喜捨 — 四無量心 @ 勤學佛堂 :: 痞客邦 ::

https://chrischao421953.pixnet.net/blog/post/401991631


[3] 中台山月刊173期-本期主題:四無量心

https://www.ctworld.org.tw/monthly/173/a03-01.htm


[4] 「慈悲喜捨」不是「利他主義」—佛教中被顛倒了的「大乘」、「小乘」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6/08/14/%E3%80%8C%E6%85%88%E6%82%B2%E5%96%9C%E6%8D%A8%E3%80%8D%E4%B8%8D%E6%98%AF%E3%80%8C%E5%88%A9%E4%BB%96%E4%B8%BB%E7%BE%A9%E3%80%8D-%E4%BD%9B%E6%95%99%E4%B8%AD%E8%A2%AB%E9%A1%9B%E5%80%92%E4%BA%8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