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向於捨
2022/09/21
說明:
本篇整理原始佛法的基礎「十二緣起」、「卅七道品」,以及核心「三依一向」。
-----
◎ 法念住就是四念住。
-----
◎ 說明
一、出入息念
二、四念住
三、三十七道品
四、十二緣起
五、觸受愛取
六、十二緣起與三十七道品
七、法念住
八、法念住到七覺支
◎ 結論
-----
圖一、向於捨。
-----
◎ 說明
本文為原始佛法的修行綱要與次第 [1] - [21]。
十二緣起,簡單說,是「生命」,或者「苦」,形成的過程。
四念住(十六勝行)、八正道、七覺支,等等,都在三十七道品內,是「離苦」的方法。
核心唯有一「捨」。
如果我們不看累世的輪迴,而看此生,則每次的貪嗔 [12] 升起,也是一次輪迴。那麼,要如何從貪嗔的習氣裡解脫呢?比較好的方法,是在「觸」的階段就察覺到,把它消解,而不要等到「受」、「愛」[9]。
具體的方式,是在打坐的時候,練習觀察「觸」[13], [14],因為如果打坐時觀察不到,平時就更難了。「觸」,簡單說,可以視為生理反應。「貪」升起之前,會有亢奮的反應,與某種樂受。「嗔」升起之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與某種苦受。
若能經常練習觀察「觸」,就可以避免「樂受」變成「貪」,造成財務上的損失,也可以避免「苦受」變成「嗔」,引發令人後悔的事。如果你不相信輪迴,但至少是個務實的人。
歡迎進入本文。
-----
一、出入息念
隨念,是阿含經上面古老的修行方式,經上記載的是七隨念(有用到 anusati):佛、法、僧、戒、施、天、寂止,七隨念加上身至念、死念、出入息念,就稱為十隨念 [1]。「十隨念」這篇文章的作者,張大卿居士,是「新雨社」在美創辦人 [2]。
十隨念,其中三種特別值得一提:佛隨念接近後來的「念佛法門」,身至念接近較常為人知曉的「不淨觀」,而「出入息念」,則與「四念住」密不可分。
四念住,也稱為四念處,其重要性在哪?佛告訴阿難,當他滅度後,要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 [3]。
那麼,四念處又是什麼呢?它們分別是:身、受、心、法 [4]。常見的修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的修行方式比較籠統,「不淨觀」剛剛我們「身至念」有帶到,「苦」的話四聖諦有「苦諦」。另外,無常、無我,如果只是看書自修,就只是概念上的知曉。但若把四念處跟剛剛提到的「出入息念」結合起來,就可以進入較具體的十六勝行 [5]。每種念住,搭配四個覺知、平息、或觀察。參考圖二。
-----
圖二、四念住與十六勝行 [5]。
-----
二、四念住
四念住,與八正道,都只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個環節 [6]。三十七道品裡面有不少重複的地方,大體上,八正道、四念住、七覺支三者比較為人所熟知,也可以視為一種修行順序。五根五力的彩圖:從相信佛法(紅)開始、正精進(橙)、正念(黃)、正定(綠),到慧(正見),最後是「三依一向」的「捨」(白),也就是「捨覺支」,參考圖三。
-----
三、三十七道品
圖三、三十七道品 [7]。
-----
圖四、十二緣起 [8]。
-----
四、十二緣起
修習三十七道品,或者說修習四念住,其「目的」在哪?在於斷除十二緣起的輪迴。
十二緣起,或稱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8]。
「泰國的佛使比丘,在《菩提樹的心木》中說: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在『觸』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趕快回頭改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走『我』和『我所有』的路;即使我們已經走到了『受』的階段,還是要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隨『我』和『我所有』之波而逐流,如此就絕對不會有苦了。
佛使比丘在此指出,要以智覺(正念與智慧,二者合稱智覺或覺性)來修緣起的還滅,要在「觸」或「受」的當下,截斷生死之流。他在這兒強調了智覺或覺性的重要。」[9]。
佛使比丘這段話我在書上看過好幾次,並沒有特殊的感覺。然而,有一天,它忽然深深地觸動了我。由「觸」生「受」[10],由「受」生「愛」[11], [12],因為在身念住練習「觸」[13], [14] 已有一段時間,所以我忽然看懂了佛使比丘的這段話:如果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觸」,也就是讓「觸」變成「明觸」[10],就可以減低進入樂受與苦受的機會,進一步避免愛憎 [12] 的產生。
義理通曉之後,接下來就只是持續的練習了 [13], [14]。
-----
五、觸受愛取
觸、受、愛、取,剛好可以搭配四念住來修習。參考圖五。
-----
圖五、十二緣起與卅七道品 [15]。
-----
六、十二緣起與三十七道品
觸、受、愛、取,是修行上比較可以著力的地方,因為前五個,雖然比較容易使力,但是不容易觀察到,而後三個,雖然容易觀察到,但已進入輪迴後半,較不容易使力。基於上述理解,所以我把十二緣起配上三十七道品,觸對應身念住,受對應受念住,愛對應心念住、取對應法念住。不易觀察的部分,直接修習正念、正定即可。不易使力改變的,還是可以嘗試以七覺支來改善人生,參考圖四。
比較有意思的是,最後是「捨覺支」,那時我還不熟「法念處」與「三依一向」。由「法念處」到「三依一向」,最後是「向於捨」。
-----
七、法念住
前面我們看到,法念住的「諸法」,包含「諸蓋、五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4], [16]。另一個法念住的觀點則是無常、斷、無欲、滅 [5]。
觀察「無常」[17]?觀察什麼的「無常」呢 [18]?即是五蘊 [4](又稱五陰 [16])的無常。
觀察「斷」,斷什麼呢?斷「貪」[18]。
「無欲」跟「滅」,是「三依一向」,「三依」的後兩項 [19]。
-----
八、法念住到七覺支
所以,四念住可以到十六勝行,法念住的「無常、斷、無欲、滅」,又可以到三依一向的最後「一向」,向於捨,也就是七覺支的捨覺支 [20]。
-----
圖六、取捨 [4], [21]。
-----
◎ 結論
以上到「捨」了,我們再回到無著比丘的法念處的諸法,最後是七覺支與四諦 [4]。四諦,也就是苦、集、滅、道 [21]。
修行的核心則是佛使比丘的一小段關於「觸」的法語 [9] 與朱倍賢老師關於「觸」的教學 [13], [14]。
-----
Appendix. A. 張大卿
「「新雨社」在美創辦人張大卿……臺灣「新雨社」的創辨人張慈田……」[2]。
-----
Appendix. B. 愛
「貪愛、染著的意思。指對於苦樂等感覺進一步產生愛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經典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在佛法看來,愛與憎有如手心與手背,是一體的兩面。」[12]。
-----
Appendix. C. 心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於「愛」(貪嗔)。
心念住: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
-----
References
一、三十七道品
# 十隨念
[1] 導師開示
http://www.dharmalineage.org/Docs/%E5%8D%81%E9%9A%A8%E5%BF%B5.htm
# 張大卿
[2] 香光莊嚴第六十九期/教理/出世與入世的無諍之辯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69/69md1.htm
# 依四念處住
[3] 南山律學辭典: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 念住
[4] 香光資訊網/香光書鄉/法悅叢書/《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 十六勝行(圖)
[5] agama:研討_十六勝行中身念處的項目及編號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念處與八正道
[6] 明珠佛學社 - 宏揚正法-善導後學
http://www.brightpearlhk.org/ShowNews.asp?newsid=108
# 三十七道品(圖)
[7] 三十七道品;念處相應 (1/2)
-----
二、十二緣起
# 十二因緣(圖)
[8]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2.html
# 佛使比丘:觸
[9]《雜阿含經》的探索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3&bdsn=422
明觸
[10] 學佛的基本認識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12.htm
# 愛:愛
[11] 香港佛教聯合會 - 常見問題 > 認識佛教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72&cid=12&id=43
# 愛:愛憎
[12] 愛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6%2584%259B.html
# 觸
[13] 觸
# 觸的練習
[14] 觸的練習
-----
三、十二緣起與三十七道品
# 十二緣起與卅七道品(圖)
[15] Man and History: 林居禪園筆記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22.html
-----
四、法念處與七覺支
# 五蓋
[16] 四念處之法念處~~~大願法師 @ 這是我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log.xuite.net/cc56789/twblog/186114618
# 無常 斷 無欲 滅
[17]《雜阿含經》第810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810.html
# (五蘊)無常 斷(貪)
[18] 皇母度化真經
http://sheyun.ehosting.com.tw/book/sb62%E7%A6%AA%E4%BF%AE%E7%9A%84%E9%87%8D%E8%A6%81/sb62ch41.htm
# 三依一向
[19] agama:什麼是_依遠離_依無欲_依滅_向於捨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念住 十六勝行 三依一向
[20] 原始佛法的「慧觀」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 向於捨——邁向解脫的階梯
[21] 明珠佛學社 - 宏揚正法-善導後學
http://www.brightpearlhk.org/shownews.asp?newsid=393
-----
林居禪園筆記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22.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