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四聖諦

 四聖諦

-----

說明:


四聖諦是核心,其他就是展開與收斂。

-----

一、佛法在六宮


佛法在六宮,對於熟悉占星的讀者,一定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佛法不是在十二宮嗎」?或者我們換另一種問法,「佛法在哪裏」?

心靈、或者說所有的宗教,歸屬於十二宮,其原型是雙魚座,主宰的行星是海王星。星盤如果十二宮、雙魚座、或海王星的力量較明顯,則會關注較多心靈層面的東西。其副作用很可能是較難在現實社會中立足、或生存。好處是,對凡人畏懼的「死亡」,反而有回家的感覺,譬如音樂家馬勒。

佛教是宗教的一種。如果我們把佛法跟佛教混為一談,那佛法不是在十二宮嗎,怎麼會是在六宮?

我們可以先從大乘與小乘的觀點看一下。如果我們把佛教「整體」(主要討論大小乘,密乘與附佛外道先不考慮)視為十二宮,則大乘屬於十二宮的十二宮,小乘屬於十二宮的六宮。一般說法,大乘著重度人,小乘著重自度。很明顯的,大乘偏雙魚座,小乘偏處女座。

再來看一下佛法與世間法。佛法偏雙魚座,世間法偏處女座。對立是自然界、或者說人間,常見的現象。善與惡如果不好當例子,那我們說光與影吧。光與影,需要對方才能存在。所以說,大乘、小乘。佛法、世間法。雙魚座、處女座。並沒有哪邊好、哪邊重要的問題,讓我們以「真正佛法的核心」「中道」的觀點來看。「菩薩道」的行者,要問一下自己基本的「貪嗔癡」修的如何?「羅漢道」的行者,要問一下自己「俗事」是否有照顧好,「俗緣」是不是已了。反過來,大部分人,是否太在意於名利場中打滾的「我執」。小乘的修行人,要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陷入「法執」。菩薩道,在我看來,精神比較接近佛陀的初衷。不過剛剛已經說過了,處理俗事塵緣的能力、基本的定力,如果都沒有打好基礎,談何度眾?

以上不是批評別人,而是用來自省。所以我才會說,佛法在六宮。

-----


圖一、四聖諦。

-----

二、四聖諦


四聖諦是苦、集、滅、道。

苦,是樂的相反(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集,是苦的原因。

滅,是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

道,是離苦的方法。


苦,可以拆解成八苦。

集,可以顯現為十二緣起。

道,有八正道,展開後是卅七道品。


一般說法,四聖諦,是佛陀證悟之後,對五比丘的第一次說法,也稱為「初轉法輪」。

-----

三、苦


諸漏皆苦。苦是苦,樂也是苦。樂盡則苦。

苦有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

延伸閱讀:《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


書摘:「我還記得那時我感覺天空非常寬闊,屋邊河水潺潺,茶杯裡冒著熱氣;時間靜止了下來,我腦筋一片空白,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光和無邊的寂靜。接著我回過神來,撿起一塊石頭,向他砸了過去。」「我憑著本能知道,讓我那執著的、習慣於依賴的自我死亡,是我唯一的生路。」

-----

四、集二


集是苦的原因。集可以拆成三個部分,細分為十二緣起。

集的第二部分是觸、受、愛、取。

延伸閱讀:《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


書摘:「泰國的佛使比丘,在《菩提樹的心木》中說: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在『觸』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趕快回頭改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走『我』和『我所有』的路;即使我們已經走到了『受』的階段,還是要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隨『我』和『我所有』之波而逐流,如此就絕對不會有苦了。」


為何會先講第二部分,因為相對而言,第二部分是「易觀察、易使力」,而第一部份是「不易觀察」,至於第三部份,則是「不易使力」。第二部分的「觸」,往前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第二部分的「取」,往後是「有、生、老死」。這三個部分,總稱為十二緣起,也就是集諦。其中,觸受愛對應色受想,色受想對應無明。取對應行。觸受愛取也對應到四念住。

-----

五、集一


集的第一部分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延伸閱讀:《不被情緒綁架:擺脫你的慣性與恐懼》


行、識、名色、六入。名色,是五蘊,也就是六根準備接受六塵的狀態。六入,即六根接受了六塵。簡單說,是八苦裡面的第八苦,也就是五蘊。至於無明,可以是很艱深的佛學名詞,也可以簡單說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六入緣觸,《不被情緒綁架》的主題是「shenpa」,也就是「觸」。

-----

六、集三


集的第三部份是有、生、老死。

延伸閱讀:《心如熾火》


《心如熾火》的主題是「取」。「取」之後,就是「有」了。《雜阿含經》第 284 經:「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七、滅


滅,是苦的止息。另一個名稱是涅槃。

延伸閱讀:《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


書摘:「本書以佛陀教義之第一次結集:阿含經為基礎,精心整理,剔除神怪誇張及玄義轉玩,還原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悲痛的一生和入世去苦的實用教義。」

-----

八、道一(八正道)


道,是離苦的方法。

道的第一部份是八正道。

延伸閱讀:《八正道:趣向苦滅的道路》


四聖諦的「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第一的「正見」,就是四聖諦。

八苦的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對應到貪、嗔、癡。八正道第二的正思維:離欲、無嗔、無害,也是對應到貪嗔癡,或者說離貪、離嗔、離癡。


八正道可以分為戒、定、慧三學。

慧是正見與正思維。

戒是正語、正業、正命。一般說來,正業、正語、正思維,就是五戒的推廣。正命,定義上是有個正當的職業、可以養活自己並貢獻社會。在占星上,對應到處女座與六宮。廣義上,則是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謹守八正道。

定是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念就是四念住。正定則是四禪,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是修持受念住的成果。

八正道開展為卅七道品,其中較重要的為四念住與七覺支。

-----

九、道二(四念住)


道的第二部分是四念住。四念住,也稱為四念處。四念住包含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佛滅後,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

延伸閱讀:《作個喜悅的人:四念處今論》


四念住的基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很抽象。

四念住的擴展,十六勝行,就比較具體可行了。身念住對應到:一、覺知呼吸進出。二、覺知呼吸長短。三、覺知全身。四、令身行祥和。受念住對應到:五、覺知喜。六、覺知樂。七、覺知心行。八、令心行祥和。心念住對應到:九、覺知心。十、覺知心悅。十一、覺知心定。十二、覺知心解脫。法念住對應到:十三、觀察無常。十四、觀察斷。十五、觀察無欲。十六、觀察滅。


以上的動詞,「覺知」與「觀察」,可以有個有趣的對應。身念住對應周圍神經,主要是生理狀態。受念住對應自主神經,主要是心理狀態。心念住對應中樞神經,主要是精神狀態,或者說「思維」。法念住,動詞使用「觀察」,那麼,是「誰」在觀察呢?四空定,是「誰」入了四空定呢?

-----

十、道三(七覺支)


道的第三部份是七覺支。七覺支,首先是中性的念覺支,再來三個是較振奮的擇法、精進、喜覺支,最後三個是較緩和的輕安、定、捨覺支。

延伸閱讀:《地藏菩薩本願寺》


一開始,東年翻譯了雜阿含第一經。

讀過一些大乘經典後,有大德推薦讀阿含。雜阿含經從頭到尾讀過一次,似懂非懂。幾番風雨,再來看雜阿含第一經,才知道佛法在第一經就說完了。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


《雜阿含經》第 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第一經,觀察無常,是十六勝行的第十三。十三到十六,屬於四念住中的法念住。「三依一向」,是法念住的另一形式。法念住之後是七覺支,其實,法念住就是七覺支了。心念住也是七覺支。身念住加上受念住,也是七覺支。

《俱舍論》:「苦諦四行相:無常、苦、空、非我。」苦,就對應到四聖諦了。集諦的十二緣起是無常。苦諦是苦。道諦是「空」,相對於十二緣起中的「有」。滅諦是證得十二緣起中的「五蘊」為「非我」。

-----

十一、觸


觸,如佛使比丘所說,是解脫的關鍵。修身念住時,注意觸。


靜坐時,或休息時,若有任何雜念,都是正常的。念頭若掉入「故事情節」,單純回到觀察呼吸,以及呼吸產生的觸感即可,師說:「讓自己當下滋養的來源是來自於身體的觸感。這不是隨便的一種觸感,而是身心脫離開擔憂、脫離開喧鬧,是欲望跟焦躁正在減少的那一種觸感。」

-----

十二、慈心


《盡頭》詹宏志講過的幾句話:「之前我最喜歡的是七等生,但我談的最多的是陳映真;當代小說家中,我最喜歡的是東年,但我說的最多的是張大春。」(p. 232)。


《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

《地藏菩薩本願寺》

《菩薩再來》


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悲智願行。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智」。沒有「智」,則「慈悲」是爛好人、「喜捨」是自我感覺良好。「願」是打高空。「行」是瞎忙。

至於智,姑且理解為知道慈,師說:「慈心的意思是由衷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這樣的祝願是來自,對因果、業力的認識。深刻地看到真實的快樂,必須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在開發,無法透過光是施予、仰賴外力而獲得的。」


《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眾生很多,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小小的樂,呼吸。小小的苦,身行不祥和。身念住,就從這裡開始。

-----

結論:


以上十二點,是個人整理阿含之後,對於「離苦」的心得。


全部的資料,共有一張圖、八本書、以及很多數字。

如果我們再用淺顯的白話整理一下重點:


《西藏生死書》曾經流行過一陣子。人生最大的苦,可以說是死。當最後一口氣提不上來,您可能就會認為,還能和緩呼吸,就是最快樂的事。

所以,當您陷入亢奮、討厭、或者發呆的時候,如果注意到了,就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拉回到單純呼吸(人生最快樂的事)。注意呼吸、呼吸長短、身體的舒服或不舒服感、放鬆身體。遠離貪憂的念頭(故事情節),身體可以放鬆,寧靜的快樂自然就升起。而不是一再陷入貪、嗔、癡的「苦」。

睡前、睡醒,都可以練習一下身念住(觀呼吸)。安排特定的時間打坐,保持容易警覺的姿勢,是更簡單的方法。歇息、知足、感恩。我的老師之一說,歇息就可以了。如果歇息不足以平復,多用一點力,狀態提升到知足。再不行,可以再多用一點力,狀態提升到感恩。

-----

References




[1] 八正道--趣向苦滅的道路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The%20Noble%20Eightfold%20Path/The%20Noble%20Eightfold%20Path.pdf


[2]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https://chanworld.org/wp-content/uploads/2018/06/%E5%81%9A%E4%B8%AA%E5%96%9C%E6%82%A6%E7%9A%84%E4%BA%BA-%E5%BF%B5%E5%A4%84%E6%96%B0%E8%AE%BA-%E8%8B%9F%E5%98%89%E9%99%B5.pdf

-----

2024/02/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