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五蘊

五蘊

 khandha

2022/09/23

◎ 正定也是四念住。

-----


圖一、蘊。

-----

◎ 說明

一、十二緣起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 結論

-----

◎ 說明


本文討論十二緣起 [1] 中的五蘊 [2]:「行」[3] - [7]、「識」[8] - [10]、「名色」[11] - [23]、「六入」[24], [25]。

-----

一、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如圖一所示,在觸之前,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經上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1]。此世的「愛」、「取」,其實就是來世的「無明」與「行」。若能消解「愛」、「取」,則可斷除十二緣起的鎖鍊。

「五陰有以下特性: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苦:受到逼迫。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非我:不是「我」。」[2]。

-----


圖二、貪憂。

-----

二、行


「行支是指過去行為所留下來的業力」[1]。

「不斷朝著未來前進的基本趨向,伴隨著對於未來的期待跟不安,佛經的術語叫「貪」跟「憂」。就是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首先要處理的兩個情緒。」「只有這個!去直探痛苦的本源,這個是最棒、最值得花時間的。」[3]。如圖二。


◎ 身行

「身行──呼吸、肌肉的運用。」「幫助自己看到這個,才不會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境界,而是看到該負起的責任:心是這樣在製造痛苦,心是這樣在脫離痛苦。」[4]。

「去撼動你的我慢。「慢」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地方得意,在這個地方放縱,在這個地方掉以輕心。讓這個無常的諸行去撼動這種慢,去撼動你的不警覺。」「以這樣子的心態來修學身念住的第四階「令身行祥和、令身行止息,令身行休息」。」[5]。


◎ 正念、三摩地、七覺支

「所謂的「正念」就是記得你眼前所該做的事情。」「「三摩地」的意思就是,好幾種不同的功能,把它匯聚在一起、統攝在一起,讓它們通通幫助你完成眼前的任務。」[6]。

「透過你的直覺,去探索甚麼是有效的方法,來安撫自己的身體,來安撫身體內在的那些騷動感、焦躁感。」「這不只是想像而已,在具體的觸感上面,可以感覺得到:煩亂的感覺、緊繃的感覺在緩和中。」[6]。


◎ 經驗之流──諸行

「連記憶都是不可靠的,你的世界觀是不可靠的,你的個性是不可靠的,你做善事的慣性是不可靠的。你那個能夠不斷地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那是不可靠的。有智慧的人就要看透這個經驗之流──諸行,這裡面沒有一絲一毫丶沒有一個細小的角落,是值得自己對它產生美好幻想。」[7]。

「諸行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生滅,寂滅安樂生。」[7]。

-----


圖三、識蘊。

-----

三、識


「把覺知帶到:「遠離的清新」、「獨處的輕鬆」。」「很篤定心無旁鶩地讓呼吸來滋養自己,讓遠離的清新來滋養自己,讓滿足感來滋養自己。」[8]。


◎ 識蘊

「識蘊的運作方式,是被很多不同種記憶所擺佈的,這些記憶到底是誰的,也說不清楚!」「關於這股衝動,你是無法分辨出,是從哪裡繼承來的~從祖先、社會、國家、文明裡面,繼承下來的?還是從你的過去世繼承下來的?不管是從哪裡繼承下來的這些記憶,它都是混亂地一大坨;衝動跟衝動之間,彼此是在競合的、有競爭有合作。」[8]。

「簡單的講法就是,在辨別的環境中,哪一些是適合作為自己的食物的~身體的、心理的食物。」「短短的這段時間可以聚在一起,在這個程度上面,彼此作為彼此的食物,彼此在提供給對方安全感、熟悉感、幸福感。」「基本上在觀察識蘊就是在觀察生命的本質。」[8]。


◎ 記憶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記憶」,你是不用一直背著它的,它只是在眼前這一瞬間,當它生起時、它生起,你感受到它的逼迫,它消滅的時候,就是逼迫感的消滅和減緩。它之所以會變成包袱的原因,是因為你不斷透過情感去跟它連繫,你不斷把它呼喚起來。這裡面有你捨不得的滋味,有未解開的情結,所以你一而再、再而三追逐著它、扛著它。」[9]。


◎ 記憶的非我與無常

「等到內心休息夠了,有足夠的能量,再以有高度的貫穿力、穿透力的智慧看清楚。這個修行的最終導向,就是讓心不對五蘊的任何一點,存有一絲一毫的迷思,存有一絲一毫的迷戀、興趣。」[10]。

-----

四、名色


「名色,依經中說,名是受、想、行、識等「四無色陰」,色是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那麼,名色所指的,就是五蘊身心了,這與六入處的身心範圍,是相同的。」[1]。


◎ 名

「心理世界,也就是所謂的「名法」,包含了感覺、念頭、動機、內心的影像和內心的自我對話,包含了覺知的功能,這些是很容易被執取為一個人的核心。」「有的時候把自己的小孩看成是陌生人一樣,這意思並不是要你去忽略他們、虐待他們。而是你必須要看到,真的,你跟他的關係,在這一個層次上面,真的是像陌生人一樣。」「你的心是太習慣了要餵食,但你不知道心真的是可以不需要食物的。」「它是靠不住的。只因為它們出現的頻率高,並不表示它們就是你的。」「幫助自己醒過來,不要再跟這樣的力量為伍,看清楚它!」[11]。


◎ 色

「讓自己當下滋養的來源是來自於身體的觸感。這不是隨便的一種觸感,而是身心脫離開擔憂、脫離開喧鬧,是欲望跟焦躁正在減少的那一種觸感。」[12]。


◎ 無常(五蘊:無常、苦、空、非我。三依一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

「記得你的導向,是要幫助心「厭離、離欲」,而不是發呆地看而已。你看的方式是要能夠幫助自己,警醒到:這是不可靠的。幫助自己對五蘊的興趣、愛戀的減弱;幫助自己樂意放下對五蘊的興趣、喜貪。用這樣的角度、以這樣的目標作為導向來觀察。一邊受用著呼吸的好處、受用著禪那的好處,一邊去留意到這些舒適、安靜的感覺,是不斷在流逝,是會終結的,是會死亡的。」[13]。

「對於那種能夠徹底地放下欲貪,這樣的「前景」,心裡面是歡欣的。那不是失去,而是一種自由。隱藏在心裡面任何一個角落,乃至一點點的欲貪,遲早都會把它放得乾乾淨淨的。」[13]。


◎ 苦(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觀察「苦的生滅」一個很有用的技巧,就是把我們平常看起來複雜、繁複的故事情節,單純地以「壓力在生滅」的角度來體會它。」[14]。


◎ 非我(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觀察,只要去執取任何的法、任何的現象、任何的身心作用,把它當作是自我,這個「當作」~依賴著它,把它當成是安全、快樂的來源,這個就是壓迫感的來源!」「「非我」談的道理,是幫助自己能夠脱離開執著,幫助自己的心,能不黏著於現象之中,這才是「非我」的目標。」「身體裡面除了「觸」、「受」之外,還有正在覺察觸覺的「意識」。也就是說,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之外,還有個「身識」,能覺察到觸感的覺知功能。現在把注意力,放在這個覺察的功能。」[15]。


◎ 吐盡對五陰的愛

「佛經裡面講到,當一個解脫者斷除了對於五蘊的愛,就像是一隻牛的皮被剝了,即使再把皮放回牛身上,皮看起來還是覆蓋著牛,可是實際上,這個皮跟牛的身體已經沒有連接的地方,它只是覆蓋在上面。」[16]。


◎ 觀察全身

「平常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可能會聽到的一點點耳鳴聲。你會發現這個耳鳴,實際上是貫穿、滲透了全身,全身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感受到這種震盪。」「放下內在的抵抗,加深放鬆的程度。所以這樣帶著震盪的暖意、帶著震盪的熱烘烘的感覺,是更充分地按摩、安撫身體不同的部位。」「可以完全不用「固體」的角度,來感覺自己的身體。你就是以「火焰」的角度來觀察身體,以「電流」的角度觀察身體,以「暖流、暖氣」的角度來觀察身體。」[17]。


◎ 觀察身體的無常、非我

「我們所認定的「自我」,嚴格來講,根本不算是甚麼自我,就是一個新陳代謝、燃燒的狀態、交換養分的狀態。就像是燃燒的蠟燭、燃燒的火焰一樣,遲早有一天,必定要耗盡它的能源。這裡面是沒有安全、沒有穩固的地方。」「它只是剛好被覺知到的現象而已。情感上面跟它連接著,盤據在其中,把它認定為「是我的、屬於我的」。但是,它最終是不聽你使喚的。」「那種渾然不知自己正在衰老、正在邁向死亡、正在燃燒中、正在磨滅中…這就是「無明」。迷醉在裡面,盲目地跟著自己的慣性,盲目地栽在安逸感之中。」[18]。


◎ 以四大幫助定力

「身念住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令身行休息」,其中一個契入的角度,就是讓你的身體不要被興奮感所侵襲。」「坐立不安也是興奮感,無聊也是興奮感,焦躁、急著要跑到哪裡去,迫不及待地要到未來的某一點,那個都是興奮感。知道怎麼樣辨識興奮感,精勤地在你的身體的內在去洗滌,去剔除掉這樣的興奮感。」「透過對身體這片電網的敏感度,透過對這個電網的小心撫平,你可以習慣性地讓大部分的干擾都不出現,那是不得了的成就,不要小看這樣的成就。」[19]。


◎ 觀察受蘊

「我們對於過去的執著,最主要來自於對過去的感受~愉悅、痛苦的滋味,可意、不可意的滋味。對於未來的執著,最主要就是渴望未來,愉悅、可意的經驗,害怕未來不可意、不愉悅的經驗。這就是感受在推著我們,產生希求和害怕。」[20]。


◎ 在平捨中觀察受及正念

「最高明的禪修者,他知道隨時隨地調整身心,所以,讓身體主要都是接觸著樂受,這是最高明。但是,如果還沒有這樣純熟的技藝,不用挫折,練習在不同的覺受之中,保持著平捨心。那是一種省力的狀態,如果有任何推逼過來的衝動感,會先緩衝之後才會觸及到你的心,所以,你不是一天到晚被逼著、被追著、被壓著,迫不及待、情不自禁、忙碌地在做一些反應。你的空間越渾厚,你的選項就越多。」[21]。


◎ 探索想蘊

# 苦受

「阿姜李、阿姜傑夫都曾經教過,面對疼痛一個認知它的方式,一般人在經驗疼痛、經驗不舒服的時候,感覺好像你開著汽車,眼前的風景不斷朝向自己、接近自己、靠近自己,你若是用這樣的視野,用這樣的取角來看待不舒服感,不舒服感好像不斷在攻擊你、侵襲你一樣,那是疲勞的,是容易讓人感覺到煩躁的。」[22]。

「可是你如果換一個角度,你坐在汽車上往後看而不是看著前面,看著路邊的樹、山丘,慢慢地離你遠去,用這樣的角度看待疼痛「正在消退、正在離開你」的這個特質。任何一種疼痛都有「正在離開你、正在變質」這樣一個共通的特質。當你用這樣的視野、這樣的角度,來看待身體的不舒適感,練習精準地把注意力安置在「現象正在消滅、正在離開你」的那個狀態。這樣疼痛感變得更容易忍受,你跟疼痛的關係、跟它互動的方式,截然改變。」[22]。

-----

五、六入


「當眼等六根,不管是主動地注意到境界,還是被動地為境界所吸引,那麼,就會對這個境有影像或映像的攝入(辨識)。接著,經由過去經驗(即儲存記憶)的比對與推擬,所辨識的境,對我們來說就有一定的意義,此時,可以說我們認識了這個境,這就是「觸」,或者說是「識觸」──感覺而成為認識。」[1]。

-----


圖三、正定。

-----

◎ 結論


-----

References


# 十二緣起

[1] 學佛的基本認識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12.htm


# 五陰(無常、苦、空、非我)

[2] 雜阿含經卷第一

https://buddhaspace.org/agama/1.html


# 行

[3] 行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8%E9%9D%9C%E5%9D%90/20180224%E8%A1%8C


# 行

[4] 觀察身行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2-05%E8%A7%80%E5%AF%9F%E8%BA%AB%E8%A1%8C


# 行

[5] 觀察身行的過患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87%E8%A7%80%E5%AF%9F%E8%BA%AB%E8%A1%8C%E7%9A%84%E9%81%8E%E6%82%A3


# 行

[6] 身行休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2-19%E8%BA%AB%E8%A1%8C%E4%BC%91%E6%81%AF


# 行

[7] 對諸行厭離及心傾注於涅槃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injuchanyuans/%E6%AF%8F%E5%91%A8%E5%85%B1%E4%BF%AE%E9%9D%99%E5%9D%90%E5%BC%95%E5%AF%BC%E5%8F%8A%E9%97%AE%E7%AD%94/2017%E6%AF%8F%E5%91%A8%E9%9D%99%E5%9D%90/2017-02-26-%E5%AF%B9%E8%AF%B8%E8%A1%8C%E5%8E%8C%E7%A6%BB%E5%8F%8A%E5%BF%83%E5%80%BE%E6%B3%A8%E4%BA%8E%E6%B6%85%E7%9B%98

繁體版誤植為(2017.07.09📄简|繁 ► [Q&A] 慈心作意)。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E5%B0%8D%E8%AB%B8%E8%A1%8C%E5%8E%AD%E9%9B%A2%E5%8F%8A%E5%BF%83%E5%82%BE%E6%B3%A8%E6%96%BC%E6%B6%85%E6%A7%8320170226


# 識 記憶

[8] 觀察識蘊的非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924


# 識 記憶

[9] 記憶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11-19-%E8%A8%98%E6%86%B6


# 識 記憶

[10] 記憶的非我與無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12-18%E8%A8%98%E6%86%B6%E7%9A%84%E9%9D%9E%E6%88%91%E8%88%87%E7%84%A1%E5%B8%B8


# 名色

[11] 觀察名法的非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8%E9%9D%9C%E5%9D%90/2018414%E8%A7%80%E5%AF%9F%E5%90%8D%E6%B3%95%E7%9A%84%E9%9D%9E%E6%88%91


# 名色

[12] 色法的非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8%E9%9D%9C%E5%9D%90/2018-04-07%E8%89%B2%E6%B3%95%E7%9A%84%E9%9D%9E%E6%88%91


# 名色 五蘊 無常 苦 空 非我

[13] 觀察無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1-08%E8%A7%80%E5%AF%9F%E7%84%A1%E5%B8%B8


# 名色 五蘊 無常 苦 空 非我

[14] 觀察苦的生滅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11-20%E8%A7%80%E5%AF%9F%E8%8B%A6%E7%9A%84%E7%94%9F%E6%BB%85


# 名色 五蘊 無常 苦 空 非我

[15] 觀察「非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10-02%E8%A7%80%E5%AF%9F%E9%9D%9E%E6%88%91


# 名色 五蘊

[16] 吐盡對五陰的愛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E5%90%90%E7%9B%A1%E5%B0%8D%E4%BA%94%E9%99%B0%E7%9A%84%E6%84%9B2017-10-29


# 名色 色 身

[17] 觀察全身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1-22%E8%A7%80%E5%AF%9F%E5%85%A8%E8%BA%AB


# 名色 色 身

[18] 觀察身體的無常、非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01-29%E8%A7%80%E5%AF%9F%E8%BA%AB%E9%AB%94%E7%9A%84%E7%84%A1%E5%B8%B8%E9%9D%9E%E6%88%91


# 名色 色 身 四大

[19] 以四大幫助定力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8%E9%9D%9C%E5%9D%90/20180113%E4%BB%A5%E5%9B%9B%E5%A4%A7%E5%B9%AB%E5%8A%A9%E5%AE%9A%E5%8A%9B


# 名色 名 受

[20] 觀察受蘊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9-18%E8%A7%80%E5%AF%9F%E5%8F%97%E8%98%8A


# 名色 名 受

[21] 在平捨中觀察受及正念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E5%9C%A8%E5%B9%B3%E6%8D%A8%E4%B8%AD%E8%A7%80%E5%AF%9F%E5%8F%97%E5%8F%8A%E6%AD%A3%E5%BF%B520170402


# 名色 名 想

[22] 探索想蘊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E6%8E%A2%E7%B4%A2%E6%83%B3%E8%98%8A20170820


# 想 記憶

[23] 觀察「自我傳記」的功能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E8%A7%80%E5%AF%9F%E8%87%AA%E6%88%91%E5%82%B3%E8%A8%98%E7%9A%84%E5%8A%9F%E8%83%BD20170409


# 六入

[24] 守護六根的練習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2017-11-26%E5%AE%88%E8%AD%B7%E5%85%AD%E6%A0%B9%E7%9A%84%E7%B7%B4%E7%BF%92


# 六入

[25] 守護六根暨觸感練習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7%E6%AF%8F%E9%80%B1%E9%9D%9C%E5%9D%90v1/%E5%AE%88%E8%AD%B7%E5%85%AD%E6%A0%B9%E6%9A%A8%E8%A7%B8%E6%84%9F%E7%B7%B4%E7%BF%9220170611b

-----

林居禪園筆記

http://mandhistory.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22.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