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居禪園記錄(一): 觀食
2022/02/23
本次以「觀食」為核心,到「觀食」告一段落。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forest-trees-fog-conifers-pine-3622519/
-----
說明:
從「觸」到「觀食」,可以視為禪修的第一階段。
「心」的本質,是追求「自我」與「放逸」。
「心」若沉迷於「情節」,可以導回觀察「觸」
觀察最基本的「抓取」,是「吸」與「呼」。
對於「心」,試著用照顧小孩的方式,溫柔地呼吸,緩解緊張的「觸」,觀察從「緊張」趨向「放鬆」的「觸」。
以上是 02/18 到 02/25 的小結。
-----
2016.08.07📄简|繁 ► 觀食(2022/02/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yZfSiYemc
# 放逸?
# 自我?
「「食」在佛法裡面,主要解說我們內心所依託、所在乎的,例如「放逸的感覺」、「自我的感覺」,這些感覺都需經過不斷地燃燒和損耗,不斷地補給燃料,才能夠延續下去。所以,佛經裡面,說到「輪迴」的現象,是心不斷地因為飢渴而去抓取、尋找新的活動,就是透過一系列的寄託、 抓取、燃燒跟吞食,才能夠延續。」
「在這個自我感之中,永遠沒有真正的休息、安歇。不斷地下一口氣、下一口氣;接下來呢?接下來呢?然後呢?然後呢?吸了要吐、吐了要吸。」
「對待自己的心,就像對待一個你正在教導的小孩一樣,帶著它觀察大自然,確保其注意力能幫助它學習,從旁耐心、善巧地引導。同樣地,幫助心去瞭解:自我感是無常的、呼吸是燃燒。面對這個真相時,心是如何被衝擊,瞭解、觀察這個衝擊的效應。」
備註:觀呼吸即是觀無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8-07%E8%A7%80%E9%A3%9F
-----
2016.07.31📄简|繁 ► 念頭的降伏(2022/02/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fJhReo4ec
# 念頭的觸
「想念頭或追念頭,要鑽進去時,身體的某部分必須參與,像是眼球後面肌肉的用力;也有可能是後腦杓、或眉頭之間。有些地方甚至很細微,不易形容它確切的位置,但可以感受到,內心在用力,在發動力量。透過瞭解、觀察這些用力,可以把這些用力的地方,精準地鬆開來。也就是觀察想念頭時,所使用的力氣,針對減緩使用念頭的力氣,來降伏它。」
「越融入到觸感的世界,就越大程度能抽離念頭、故事情節的世界。」
「意志的世界有很深細的地方。耐心地看,深入放鬆地看。努力用功地把這個關卡看透。」
備註:只要持續觀察「觸」,特別是「念頭」的「觸」即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7-31%E5%BF%B5%E9%A0%AD%E7%9A%84%E9%99%8D%E4%BC%8F
-----
2016.07.24📄简|繁 ► 慈心練習(2022/02/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6XyavFjdQ
# 真實的快樂
「高品質的快樂是無害的,不建立在互相吞食,不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不建立在我高你低的比較上。因此,這樣的祝福、感覺,可以把它擴大、延伸成一個沒有障礙的感覺,不會因為別人在追求這樣的快樂,或獲得這樣的快樂,而使得我們追求快樂的努力受到威脅、與他人的努力碰撞。」
「慈心的意思是由衷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這樣的祝願是來自,對因果、業力的認識。深刻地看到真實的快樂,必須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在開發,無法透過光是施予、仰賴外力而獲得的。」
「在我們生命裡有不喜歡的對象、希望避開的對象,不一定要強迫自己跟這些人相處,不強迫自己一定要喜歡這些人。可是起碼能做到,諒解、不再成為彼此的心結。起碼能做到,希望這些人都能夠發現內在的能力,去追求他們個別的真實快樂。」
備註:慈心、善意、平捨。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7-24%E6%85%88%E5%BF%83%E7%B7%B4%E7%BF%92
-----
2016.07.17📄简|繁 ► 遠離世間貪憂(2022/02/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Nx38Yd0a8
# 初禪
「經典上,在講述四念住或色界禪的修學方法時,常常用以下的詞彙:「遠離世間貪憂」。」
「沒有要去營造什麼特別神奇、神秘、深奧的境界,只是單純地脱離開擔憂而已,就這麼簡單。」
「注意力、定力,不是鎖在身體的哪個部分,而是,專心致志地,引領著身心到更輕鬆的感覺,這是定力的所在。」
「這個時候的「正念」,就是記得:現在該做的功課。正在脱離焦躁、飢渴、擔憂。「正知」就是知道眼前在怎樣做,怎樣在掙脱飢渴、焦躁、擔心,在玩味著怎樣細緻化;在品嘗著因為「遠離」,而產生出的喜跟樂。不管它是多麼微弱或強烈,只是由衷地品味著,這個就是脱離開欲界的喜跟樂。」
「不用急著去開發更高的禪定~二、三、四禪,若能對初禪愈熟練,接下來的開展愈自然、愈容易。」
備註:放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7-17%E9%81%A0%E9%9B%A2%E4%B8%96%E9%96%93%E8%B2%AA%E6%86%82
-----
2016.07.10📄简|繁 ► 正知(2022/02/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DEeDxuzfE
# 舒適的觸感
「「正知」是知道自己現在的動作。要從何處開始呢?一個很有幫助的下手處,是留意呼吸的方式:我們的目標是要讓身體變得舒暢、讓呼吸變得舒暢,所以,心會自然而然地,在身體、呼吸之中找到安適。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安適感的呼吸方法。
要用什麼方式參與坐姿,才有助於安樂感?
多一點時間做這樣的探索,不急於要讓心進入深定。看看現在身體肌肉使用的方式,哪些緊繃是多餘的,能不能透過更細膩的探索,尋找出那些可以鬆開的地方、可緩和下來的地方…
看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或內在隱藏的肌肉,還在扛著緊張、壓力。去探索、挖掘,這些無助於安適感與沒必要的緊繃。誘導自己放下、緩和它;透過實驗去發現「怎樣誘導是有幫助的」?」
「一個聰明的禪修者,很快會發現:要讓定力能發生,要懂得觀察那些舒適的觸感,而不是死盯著硬梆梆的觸感。」
備註:一個聰明的生活者,要懂得觀察那些正面的轉變。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7-10%E6%AD%A3%E7%9F%A5
-----
2016.07.03📄简|繁 ► 正念(2022/02/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0ssTQph0
# 正念
# 尋
# 十六勝行
# 善法欲
「第一、禪修是先透過「善尋」,就是一種內在的言語,引導自己前往想去的方向。像現在要培養禪那的特質,前進的方向是:讓身心更安適、知足;能夠在簡單、放下焦躁的情形之下,體會到收攝、輕鬆,體會到因為「出離」而得到清涼的感覺。」
「第二、讓內心引導自己,或用言語在心裡提醒著:應該要讓身體更放鬆;或者,把注意力導向呼吸是如何在按摩、滋潤著身心。這些都是尋的動作,要儘量跟「正念」配合。就是說,要能夠讓自己更記得「尋」;減少偏離方向、減少胡亂使力的機會跟時間、減低打妄念的機會、減低忘失主題方向的機會。在內心檢查:怎樣把正念的力量提昇,才能更密集地 記得眼前要怎樣用功。」
「第三、正念有「統合」的意思。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好,必須記得做好這件事情所需留意的。像在開車時,我們不是只記得一件事情,而是要留意路上的行人、車距、行車速度;留意開車的姿勢是否理想;是過度緊張或渙散…。」
「還要記得的是「尋」的內容~禪修的主題,是什麼?可以選擇十六勝行中的任何一個勝行。例如:「讓身體更放鬆」,將此做為待會兒靜坐時,探索的主題。」
「「善法欲」,確知前進的方向,是必要的~值得追求、開發;有取捨,不是無取捨。」
備註:在八正道中,正念屬於第七個,由正念再進到正定。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7-03%E6%AD%A3%E5%BF%B5
-----
2016.06.26📄简|繁 ► 正面回饋(2022/02/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YST9M0kEo
# 目標不要定太高
# 隨時給自己一些小的正面回饋
「目標不要訂得那麼高,不要說:「我要把緊張消滅掉,變成不緊張」、「我要把擔憂變成完全沒有擔憂。」而是把目標放在:「使緊張(或擔憂)的感覺,正在進行式地緩解;朝向緩解的方向前進。」」
「善用心行、善用身行,善用調整念頭或調整呼吸的方法,把注意力,轉到以呼吸或其它的「正面的回饋」滋潤著身心。或者把念頭轉向:從「在複雜的故事情節裡打轉」,調整成「接觸單純觸感的注意力」。當這樣一個簡單轉向,就會發現:緊張正在消失中…緊張可能沒有完全消失,可是,正在朝著「減緩的方向前進」。這是最重要的。」
「怎麼知道在減緩呢?透過留意觸感,身體有沒有變得比較輕鬆?胸口悶的感覺有沒有降低一些?心有沒有變得比較寬坦?身心有沒有變得比較凝定?身體的感覺,有沒有變得更加沉澱?可能就是多了一點點,可是那個一點點的質變,可以一直引導著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培養定力。」
備註:人生亦是如此。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6-26%E6%AD%A3%E9%9D%A2%E5%9B%9E%E9%A5%8B
-----
2016.06.19📄简|繁 ► 觸(2022/02/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x3ULwqIq0
# 姿勢
# 觸
# 說話
「第一、是「端身正意」。「端身」就是讓脊椎保持端正。感覺一下,脊椎是不是一層、一層堆砌上去的。好像是蓋高樓大廈一樣,每一層都是上一層的基礎,所以,整個大樓非常穩固。」
「第二、在靜坐時,動作會慢慢趨於減少。但是,不要一開始就以這樣的目標前進,否則會變得傾向於壓制自己的活動。若壓制的話,身體容易覺得疼痛。最好的方式是,提醒自己整個打坐過程,甚至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都一直有細微的動作,在進行著。」
「提醒一下自己,我們講話的方式。一個禪修的人,如果他的定力要增長的話,一定要留意自己講話的方式。那種忘我的,高談闊論的方式,是有散亂的表現。這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要講話,或刻意的壓抑自己。而是講話的時候,特別地留意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夠多一點點的從容,多一點點的謙虛。就算不談佛法,這樣子講話的方法,也會讓人更優雅,內在是更寧靜,更祥和的。 」
備註:一、保持端正。二、目標不要放太高。三、留意自己講話的方式。
https://sites.google.com/site/4ariyasacca/2016%E9%9D%9C%E5%9D%90%E5%BC%95%E5%B0%8E/2016-06-19%E8%A7%B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