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氣】
(1) 指從某種原質中放散出來的氣體。
《漢書·天文志》:“星者,金之散氣,其本曰人……漢者,亦金散氣,其本曰水。”晉 張華《女史箴》:“茫茫造化,二儀既分,散氣流形,既陶既甄。”
(2) 出氣,發泄怨憤之氣。
《金瓶梅詞話》第二四回:“爹嫌你,管我甚事?你如何拿人散氣?”
-----
漢語大詞典,【散氣】,漢書記載「其本曰人」為誤,應為「其本曰火」。見中研院新漢籍全文,史記天官書 [1]。
[1] 史記/ 書 凡八卷/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段1321 ...邪出,必有歸國者。 星者,金之散氣,〔其〕本曰火。星眾,國吉;少則凶。 ... 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漢,星多,多水,少則旱,其大經也。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之「辰」應作何解?此四字並舉於天官書 [1]。日月為太陽太陰明矣,此處星者或為五星 [2]。
-----
[1] 史記/ 書 凡八卷/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段1348 ...也。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一]【索隱】案:謂五紀,...
[2] 史記/ 書 凡八卷/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段1359 ...:余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無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 ...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為(經)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贏縮有度。...
-----
[1] 史記/ 書 凡八卷/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段1348 ...也。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一]【索隱】案:謂五紀,...
[2] 史記/ 書 凡八卷/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段1359 ...:余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無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 ...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為(經)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贏縮有度。...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糖廍
糖廍
「黃南球,1842年生於桃園 ... 其間更創立糖廍,事業遂增進。 ...」-- 《福爾摩沙大旅行‧前往雪山》p.72
糖廍(bù ㄅㄨˋ),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台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日本時代新式糖廠出現後,舊式糖廍與改良糖廍皆逐漸 ... [1]
2008年6月24日 – 糖廍. 糖廍是什麼? 廍音唸為ㄅㄨ(Bu)又有唸ㄆㄨˋ(Pou). [廍]是指製糖的房屋, 稱為[糖廍]又稱為[蔗廍], 也就是私人'小型'一貫化的採蔗榨汁煮糖工廠, ... [2]
「舊式糖廍」由「棚屋」與「熬糖屋」兩部分組成。 ... 後來有改良糖廍,乃至新式製糖場設立之後, 舊式糖廍便逐漸被淘汰。 ... 舊式糖廍 以石車榨出蔗汁的方式. [3]
-----
[1] 糖廍- 维基百科
[2] 糖廍- 肥王的夢想部落
[3] 舊式糖廍
「黃南球,1842年生於桃園 ... 其間更創立糖廍,事業遂增進。 ...」-- 《福爾摩沙大旅行‧前往雪山》p.72
糖廍(bù ㄅㄨˋ),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台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日本時代新式糖廠出現後,舊式糖廍與改良糖廍皆逐漸 ... [1]
2008年6月24日 – 糖廍. 糖廍是什麼? 廍音唸為ㄅㄨ(Bu)又有唸ㄆㄨˋ(Pou). [廍]是指製糖的房屋, 稱為[糖廍]又稱為[蔗廍], 也就是私人'小型'一貫化的採蔗榨汁煮糖工廠, ... [2]
「舊式糖廍」由「棚屋」與「熬糖屋」兩部分組成。 ... 後來有改良糖廍,乃至新式製糖場設立之後, 舊式糖廍便逐漸被淘汰。 ... 舊式糖廍 以石車榨出蔗汁的方式. [3]
-----
[1] 糖廍- 维基百科
[2] 糖廍- 肥王的夢想部落
[3] 舊式糖廍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胴木
胴木
「賽夏族的說法是洪水氾濫,只有兩人倖存,他們將將族人的屍體截成細片,塞入織布用的胴木中,注水浸泡,皆化為兒童,遂成為各部落的開山祖。」-- 《台灣 從文學看歷史‧第一章 歷史與神話》p.16
太魯閣族的織布機稱為腰式水平織布機﹐是指一個長方形的木箱(族語稱之為ubung機胴或有稱經軸)﹐為一種有背帶置於織布者腰部以拉直經線的移動式水平織布機。 ... [1]
族人用以織布的器具稱為織機,而平埔族之織機稱「普魯」。 ... 織機機胴長度約三尺(與當今原住民族群的織機尺寸大小相似),將竹木橫穿於織機 ... 採取坐勢,擲緯線,穿梭闔而織之。所以所織之布,長度不會超過胴機周長再加上婦女腿長。 ... [2]
-----
[1] 各族傳統文化 - 物質文化 - 衣飾 - 太魯閣族
[2]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服飾
「賽夏族的說法是洪水氾濫,只有兩人倖存,他們將將族人的屍體截成細片,塞入織布用的胴木中,注水浸泡,皆化為兒童,遂成為各部落的開山祖。」-- 《台灣 從文學看歷史‧第一章 歷史與神話》p.16
太魯閣族的織布機稱為腰式水平織布機﹐是指一個長方形的木箱(族語稱之為ubung機胴或有稱經軸)﹐為一種有背帶置於織布者腰部以拉直經線的移動式水平織布機。 ... [1]
族人用以織布的器具稱為織機,而平埔族之織機稱「普魯」。 ... 織機機胴長度約三尺(與當今原住民族群的織機尺寸大小相似),將竹木橫穿於織機 ... 採取坐勢,擲緯線,穿梭闔而織之。所以所織之布,長度不會超過胴機周長再加上婦女腿長。 ... [2]
-----
[1] 各族傳統文化 - 物質文化 - 衣飾 - 太魯閣族
[2]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服飾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高樹藩新修康熙字典辨正(二)
http://tw.myblog.yahoo.com/jw!ob4NscCdAxS_yWJbxTvlgfR./article?mid=51795
近人高樹藩,於八十年代初聚集四十人,對《字典》進行修訂,名曰《新修康熙字典》,申言凡《考證》所校條目,新修本正文全部據以改正。然事實上,《考證》中比較難以理解的,諸如改正釋義之類條目絕大多數沒有改對。例:
偪 又借為偪屨之偪……禮內則偪屨著綦注行縢也。(《字典‧人部》)《考證》云:「謹按內則偪屨著綦偪字自為一句不與屨字連讀謹改偪屨之偪為行縢之名」。 真按:謹按:〈內則〉「偪屨著綦」「偪」字自為一句,不與「屨」字連讀,謹改「偪屨」之「偪」為行縢之名。
所謂偪字自為一句,乃謂與屨為二事。《釋名‧釋衣服》云:「偪所以自逼,今謂之行縢,言似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說文》:「腳,脛也。」《詩‧小雅‧采菽》「邪幅在下」傳;「幅,偪也。 真按:字形結構換部首 所以自偪束也。」箋:「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行縢,近人以為類如纏腿。屨著綦,鄭注:「綦,屨繫也。」《說文》:「屨,履也。」屨繫,猶鞋帶。王引之深諳名物,知「偪屨」不能作為一詞連讀,故據例證,將釋義改為「行縢之名」。可是《新修康熙字典》編者卻沒有讀懂《禮‧內則》、《釋名》等書正文及其注疏,因而不曉偪、屨為何物,自然也沒有弄明白《考證》文字意思,因之「偪屨之偪」未改作「行縢之名」,反將鄭注「行縢也」,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水平 篡改為「偪屨之偪,行縢也。」竟增加四字,製造新的混亂
。又例:
事 ……書大禹謨三事正德利用後生。(《字典‧亅部》)《考證》云:「謹按後字誤刊三事與下文六字亦不連謹照原文改為六府三事允治」。
這條考證文字如不查閱《尚書》,細審傳疏,極易誤解。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水平 真按:還原原書的重要 新修本此條就誤改成:
《書‧大禹謨》:三事先治。《注》:正德、利用後生。
如此改,編者根本沒有弄懂《考證》所述意旨。《大禹謨》云:「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據《疏》,水、火、金、木、土、谷稱六府,正德、利用、厚生稱三事。王引之等據原文指出「後」字是錯字,然未言明乃「厚」之誤。其次,講「三事」與下文「正德利用後生」不相連,故應用「六府三事允治」一語取代原來八字,可是沒有說明例證目的非釋「三事」一詞。新修本輕率地改成「三事先治」,又將「允」誤為「先」,顯然誤以為「三事」與「允治」相連即成句,足證編者讀不斷《考證》和《大禹謨》文,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何謂讀不斷也?豈斷句之斷? 對王氏改動之用意不甚了了,以致仍將「正德利用後生」六字保留下來,且將此《書‧大禹謨》正文改作註文,鑄成舛誤。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水平 又因不明上述六字含義,故「後」未改作「厚」,錯點成「正德、利用後生」。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國學程度有問題
近人高樹藩,於八十年代初聚集四十人,對《字典》進行修訂,名曰《新修康熙字典》,申言凡《考證》所校條目,新修本正文全部據以改正。然事實上,《考證》中比較難以理解的,諸如改正釋義之類條目絕大多數沒有改對。例:
偪 又借為偪屨之偪……禮內則偪屨著綦注行縢也。(《字典‧人部》)《考證》云:「謹按內則偪屨著綦偪字自為一句不與屨字連讀謹改偪屨之偪為行縢之名」。 真按:謹按:〈內則〉「偪屨著綦」「偪」字自為一句,不與「屨」字連讀,謹改「偪屨」之「偪」為行縢之名。
所謂偪字自為一句,乃謂與屨為二事。《釋名‧釋衣服》云:「偪所以自逼,今謂之行縢,言似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說文》:「腳,脛也。」《詩‧小雅‧采菽》「邪幅在下」傳;「幅,偪也。 真按:字形結構換部首 所以自偪束也。」箋:「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行縢,近人以為類如纏腿。屨著綦,鄭注:「綦,屨繫也。」《說文》:「屨,履也。」屨繫,猶鞋帶。王引之深諳名物,知「偪屨」不能作為一詞連讀,故據例證,將釋義改為「行縢之名」。可是《新修康熙字典》編者卻沒有讀懂《禮‧內則》、《釋名》等書正文及其注疏,因而不曉偪、屨為何物,自然也沒有弄明白《考證》文字意思,因之「偪屨之偪」未改作「行縢之名」,反將鄭注「行縢也」,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水平 篡改為「偪屨之偪,行縢也。」竟增加四字,製造新的混亂
。又例:
事 ……書大禹謨三事正德利用後生。(《字典‧亅部》)《考證》云:「謹按後字誤刊三事與下文六字亦不連謹照原文改為六府三事允治」。
這條考證文字如不查閱《尚書》,細審傳疏,極易誤解。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水平 真按:還原原書的重要 新修本此條就誤改成:
《書‧大禹謨》:三事先治。《注》:正德、利用後生。
如此改,編者根本沒有弄懂《考證》所述意旨。《大禹謨》云:「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據《疏》,水、火、金、木、土、谷稱六府,正德、利用、厚生稱三事。王引之等據原文指出「後」字是錯字,然未言明乃「厚」之誤。其次,講「三事」與下文「正德利用後生」不相連,故應用「六府三事允治」一語取代原來八字,可是沒有說明例證目的非釋「三事」一詞。新修本輕率地改成「三事先治」,又將「允」誤為「先」,顯然誤以為「三事」與「允治」相連即成句,足證編者讀不斷《考證》和《大禹謨》文,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何謂讀不斷也?豈斷句之斷? 對王氏改動之用意不甚了了,以致仍將「正德利用後生」六字保留下來,且將此《書‧大禹謨》正文改作註文,鑄成舛誤。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水平 又因不明上述六字含義,故「後」未改作「厚」,錯點成「正德、利用後生」。 真按:高樹藩等人的國學程度有問題
高樹藩新修康熙字典辨正(一)
http://dcc.ndhu.edu.tw/literature/voice/about/about-3_1.htm
《康熙字典》
現行之《康熙字典》版本有二,一為早期之舊版,如文化圖書公司出版者即是;一為近人高樹藩重修之啟業書局版。於此試較其優劣,舊版之《康熙字典》因古時紙張價昂,為省篇幅,故編排頗為繁密,閱讀極不方便,尤以高齡眼花者為甚。而高版之好處,在於編排整齊而清晰,翻檢極為方便,對於高齡讀者,更是一大福音。唯因直音之標注及收韻情形,謬誤之處極多,故對於治聲韻學者,或以中古音為基礎之古典詩詞家,造成極大困擾。試舉其例如下:
一:直音標注謬誤者如:
★ 律:《唐韻》作「呂戌」切,其直音舊本作「嵂」為正,高版作「綠」則誤。
★ 徹:《廣韻》作「直列」切,其直音舊本作「轍」為正,高版作「折」則誤。
★ 心:《唐韻》作「息林」切,舊本未曾標注直音,高版作「欣」則誤。
★ 揭:《廣韻》作「居謁」切,其直音舊本作「訐」為正,高版作「街」則誤。
★ 擎:《唐韻》作「渠京」切,其直音舊本作「鯨」為正,高版作「情」則誤。
★ 擘:《唐韻》作「博厄」切,其直音舊本作「蘗」為正,高版作「播」則誤。
★ 攄:《集韻》作「抽居」切,其直音舊本作「樗」為正,高版作「舒」則誤。
★ 斬:《集韻》作「阻減」切,其直音舊本作「蔪」為正,高版作「展」則誤。
《康熙字典》
現行之《康熙字典》版本有二,一為早期之舊版,如文化圖書公司出版者即是;一為近人高樹藩重修之啟業書局版。於此試較其優劣,舊版之《康熙字典》因古時紙張價昂,為省篇幅,故編排頗為繁密,閱讀極不方便,尤以高齡眼花者為甚。而高版之好處,在於編排整齊而清晰,翻檢極為方便,對於高齡讀者,更是一大福音。唯因直音之標注及收韻情形,謬誤之處極多,故對於治聲韻學者,或以中古音為基礎之古典詩詞家,造成極大困擾。試舉其例如下:
一:直音標注謬誤者如:
★ 律:《唐韻》作「呂戌」切,其直音舊本作「嵂」為正,高版作「綠」則誤。
★ 徹:《廣韻》作「直列」切,其直音舊本作「轍」為正,高版作「折」則誤。
★ 心:《唐韻》作「息林」切,舊本未曾標注直音,高版作「欣」則誤。
★ 揭:《廣韻》作「居謁」切,其直音舊本作「訐」為正,高版作「街」則誤。
★ 擎:《唐韻》作「渠京」切,其直音舊本作「鯨」為正,高版作「情」則誤。
★ 擘:《唐韻》作「博厄」切,其直音舊本作「蘗」為正,高版作「播」則誤。
★ 攄:《集韻》作「抽居」切,其直音舊本作「樗」為正,高版作「舒」則誤。
★ 斬:《集韻》作「阻減」切,其直音舊本作「蔪」為正,高版作「展」則誤。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江東父老
江東父老
江左夷吾
江東、江左、江南。
長江下游江西九江至安徽蕪湖間為西南東北走向。蕪湖至南京流向正北稍偏東,過南京才又向東往東南入海。
-----
項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後遷吳中(今江蘇蘇州市)。鉅鹿之戰大破秦軍,自封「西楚霸王」,後在垓下為劉邦所敗。《史記·項羽本紀》稱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1]。
楚國,又稱荊、荊楚,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全盛時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2]。
「長江下游幹流」:河段從江西省九江市湖口至上海市長江口之間的長江主河道 [3]。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西晉經永嘉之亂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東晉滅亡後,宋、齊、梁、陳等四個朝代相繼在建康建都。這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又與此前的東吳、東晉合稱「六朝」[4]。
江左,指長江以東之地。夷吾,指春秋時齊國賢相管仲。江左夷吾指晉王室南渡至江左後,溫嶠憂心當時國家綱維未舉,及見王導共談後,欣然說: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典出晉書˙卷六十七˙溫嶠傳 [5]。
-----
[1] 維基百科:項羽
[2] 維基百科:楚國
[3] 維基百科:長江
[4] 維基百科:南京
[5] 教育部成語典:江左夷吾
江左夷吾
江東、江左、江南。
長江下游江西九江至安徽蕪湖間為西南東北走向。蕪湖至南京流向正北稍偏東,過南京才又向東往東南入海。
-----
項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後遷吳中(今江蘇蘇州市)。鉅鹿之戰大破秦軍,自封「西楚霸王」,後在垓下為劉邦所敗。《史記·項羽本紀》稱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1]。
楚國,又稱荊、荊楚,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全盛時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2]。
「長江下游幹流」:河段從江西省九江市湖口至上海市長江口之間的長江主河道 [3]。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西晉經永嘉之亂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東晉滅亡後,宋、齊、梁、陳等四個朝代相繼在建康建都。這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又與此前的東吳、東晉合稱「六朝」[4]。
江左,指長江以東之地。夷吾,指春秋時齊國賢相管仲。江左夷吾指晉王室南渡至江左後,溫嶠憂心當時國家綱維未舉,及見王導共談後,欣然說: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典出晉書˙卷六十七˙溫嶠傳 [5]。
-----
[1] 維基百科:項羽
[2] 維基百科:楚國
[3] 維基百科:長江
[4] 維基百科:南京
[5] 教育部成語典:江左夷吾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